文化教育事业成就引人注目——福州市文化、教育事业60年光辉历程回顾

http://www.fzskl.com  2010-05-24 14:32:48  来源:福州社科网  

作者简介:吴秉蓉(1955~),女,福州市统计局社会科技处副主任科员、高级统计师。邮编350001。

 

 


[提要]本文运用中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各部门的有关数据和工作信息及访谈调查,围绕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对福州的文化、教育发展历程进行全方位深入探讨,分2个版块:1.文化事业生机勃勃;2.教育事业成就巨大;对其发展的趋势与规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经验和成就,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总结。回顾了福州市的60年沧桑巨变,描述了福州市的60年光辉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福州市委、市政府带领福州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谱写了福州人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
[关键词]文化教育成就


      建国以来,福州市的“文”“教”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和进步。文化事业生机勃勃、异彩纷呈、成果丰硕;教育事业成就巨大、整体推进、亮点多多。
      一、文化事业生机勃勃
      认真落实新的文化发展观,从繁荣发展、改革创新和项目带动入手,致力于突出“闽都文化”特色,彰显地域文化魅国,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为我市的文化事业带来深刻变化,由主要适应计划经济模式的、单一的、封闭的文化,逐步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丰富多彩的、对外开放的文化。强化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功能,文化事业取得丰硕成果,文化事业生机勃勃。
      1、艺术创作喜获佳绩
全市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创作出一大批弘扬优秀民族传统、反映伟大时代风貌、体现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促进了福州的舞台艺术创作不断繁荣,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演出市场日益活跃,艺术活动蓬勃发展。
      (1)舞台艺术多姿多彩。1949~1966年,先后组织创作了电影《闽江桔子红》、闽剧《钗头风》、评话《秦瑞云》、独幕话剧《荔枝问题》、诗歌《党》、民间器乐曲《白云下山》等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艺作品。1950~1965年,共举行9届戏曲会演,8届曲艺会演,参加1、2、3届地方戏曲会演和省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第1、2届省曲艺汇演,并与省闽剧界联合组队参加在北京举的第1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华东地区戏曲观摩大会及晋京为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
      1978年以来举办市戏剧会演13届、市曲艺会演9届,涌现出近60台新创剧目、近30个音乐舞蹈作品、近150个曲艺新作。有许多优秀作品在国际或全国性艺术大赛中取得佳绩,自1993年以来,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个;提名剧目2个;文化部“文华大奖”1个,“文华剧目奖”2个;1993年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戏剧节等一系列有全国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了闽都文化的雄厚实力。
      (2)艺术精品异彩纷呈。从1979年开始已成功举办了戏剧会演13届、市曲艺会演9届,成为集中展示全市文化艺术改革创新成果的大舞台。建国以来,地域文化优势不断巩固提升,本土艺术在传承中发展,优势项目得到重点扶持。代表剧种得到改革和振兴,创编新剧多次在全国获奖。原创歌曲、乐曲、影视剧音乐、舞蹈作品和曲艺、杂技节目先后在国际国内表演中获奖。文学创作精品佳作不断,一大批文化创作和艺术表演精英人才脱颖而出、成名成家,福州文化名人编织着建国以来60周年闽都文化发展的辉煌。
      (3)优秀剧本灿若星河。1949~1966年,在全国有影响的闽剧有《钗头风》、《练印》、《六离门》、《荔枝换绛桃》、《夫人城》、《贻顺哥烛蒂》等。《洪武鞭侯》、《魂断燕山》、《林则徐充军》、《天鹅宴》、《丹青魂》、《御前侍医》、《拜石记》、《心灵的呼唤》等14个闽剧剧本在国家级刊物《剧本》发表。闽剧《林则徐充军》、《大鹅宴》、《丹青魂》、《御前侍医》、《凤凰蛋》、《画龙记》等先后晋京演出。《魂断燕山》、《天鹅宴》、《丹青魂》等获多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1991年,《天鹅宴》获文化部首届“文华新剧目大奖”“文华剧目奖”“文华表演奖”;1993年,《丹青魂》获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剧目奖”。2001年,大型古装喜剧《画龙记》获中宣部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大奖;古装闽剧《兰花赋》,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曹禺优秀剧目奖。2002年,由福州市曲艺团创作演出的伬唱《喜剧棚屋》在中央文化部、中央文明办举办的四进社区文艺调演中获铜奖。评话《网上情缘》获得群星大奖和创作奖,1999年,闽剧新编历史剧《灞陵伤别》获优秀剧目奖,同时还获得导演、服装、演员、灯光、舞美、剧本、演员等多项优秀奖,名列参演剧目之首。2005年,闽剧《红豆缘》获全国戏剧文学方面的最高奖项—第十六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同时,该剧还获得第九届中国戏曲学会奖。1995年,民间舞蹈《一车红辣椒》获第三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奖;歌曲《忆》获第三届全国舞蹈比赛音乐创作奖;歌曲《同舟共济,再创辉煌》获“中国工人歌曲新作征歌”银奖。1996年,《古老一支歌》、《祥谦就义》,分别获文化部群众文艺“群星奖”大赛金、银奖;2004年,舞蹈《勒哇阿佳》获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优秀编导奖和优秀演员奖。福州市目前有专业表演团体3个、表演场所2个。
      2、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按照构筑海峡西岸文化中心的部署,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扩大各类文化活动的参与面和受众面。各种群众文化活动长年不断、蓬勃发展,形式活跃,内容丰富。
      (1)群众文化逐步兴起。1949~1966年,文化部门只能与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单位联办群众业余会演、化灯展、画展、摄影展等,举办各类培训班、讲座、研讨会、组织观摩、评议、编印文艺演唱材料等方式,活跃群众文化生活。1966年,福州有市属文化馆2个,工人文化宫、少年宫各1个,各区县均成立有文化馆,各乡镇均设有文化站,城俱乐郡400多个。从1978年起,群众文化工作逐步兴起。以文化创建活动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载体,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市开展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先进乡镇活动,推动了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和家庭文化建设,举办了各类全市性群众文化活动。1990年,全市文化站总数117个,发展到2008年的每村有一个文化活动室。
      (2)职业剧团有序发展。1958年福州市组建了闽剧院及所属各剧团,1960年成立福州市曲艺团,1963年成立福州市北方曲艺队,1965年成立福州市文化工作队。至1966年,福州市市属艺术表演团体仅有4团2队。各县有闽剧及评话团队。在福州还有省属京剧、话剧、杂技、歌舞等艺术表演团体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文工团、空政文工团等。2003年3月,福州市群星艺术团成立。5月,福州市闽剧爱好者组建自娱自乐的福州市闽剧戏迷俱乐部。20世纪80年代后期,民间职业剧团纷纷兴起。从1987年时的十多个团,发展到2005年的127个民间职业闽剧团。年演出总场次在三万场左右,观众达3000多万人次,合计从业人员6000多人,年营业额亿元以上,演出戏点遍布全市五区八县(市),成为农村演出市场的主力军,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文艺活动激情福州。1995~2007年,每年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业余文化演出或大型文艺晚会,及游园活动、书画展、花灯展等。每年的“5•18”福州国际招商月期间都举办大型文艺晚会和文艺活动。进入新世纪后,文化局联合有关单位每年都举办了数十场“走进美的小区”文艺演出。1995~2007年,文化局每年都组织几千场的各类戏剧、歌舞、电影下乡演出;并送大量的图书、春联、钱物下乡、下边岛和部队。福州市群众艺术馆荣获了新设立的“群星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服务奖(集体)”。近年来,成功举行大型歌舞《闽水情思》、“中华情•和谐海西”文艺晚会、“我家住在闽江边”大型焰火文艺晚会、“庆国庆•喜迎十七大”系列音乐会、“融信之夜”元宵文艺晚会、“民族民间文艺闹金山”文艺专场、福建省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节演出、“5•18”闽江大型文艺焰火晚会、歌唱祖国——激情福州大家唱、“和谐福州”激情广场大型歌会等大型文艺演出、曲艺荟萃,“美在西湖”纳凉晚会等民族民间文化展演等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广大市民展现、交流艺术技艺的盛大聚会。
      3、图书文化更上新台阶
      1949年9月,福建新华书店第一临时门市部在福州宫巷口开业。先后成立新华书店福清、平潭、闽清、福州等支店,罗源、长乐、永泰、闽侯等5县分销处。1954年起,按照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政策,各私营书店陆续并入新华书店福州支店。1956年,福州市新华书店形成城区鼓楼以东街口社科文艺门市部为中心、台江以大桥头社科文艺门市部为中心、仓山有观井路门市部和福建师院供应站等的19个门市部,图书发行量只有569 5万册。1965年,在福州市郊建立7个发行专业门市部,15个图书发行专柜,82个同书发行代销店。
      自1978年开始,公共图书馆规模不断扩大,现代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1992年,省属在福州高校、市属大中专学校及部分小学,均设有图书馆。1995年,福建省图书馆建成新院(馆)。此时,图书馆藏书已增至260多万册。1995年,福州市新华书店开办了目前我省图书市场中营业面积最大、功能最全、品种最多的安泰图书城,1997年,又相继开办了台江图书城和先施图书城,形成以安泰、台江、先施三个新华图书城为龙头,下属7个经营网点的经营网络。
      1987~2008年,文化(群众艺术)馆一直保持稳定。2008年,福州市域有图书馆15家,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5家,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14个,文化站191个,形成区、街、社区三级文化网络。不断完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工作。共有图书流通点108个。在农村设立了13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示范点,设立了36个图书流通点。送书下乡92次,共送书93000册。2007年,福州市图书馆采购各类中文图书20324册,完成中文新书验收、分类、编目、加工、典藏14694册。全馆共接待读者62174人次,外借书刊134288册次,给部队、乡镇、社区图书流通点送书11265册次,共接待读者现场及电话咨询5000人次,举办各种读者活动数十场。自1994年起每两年组织各区、县图书馆及各界人士举办“兴榕杯”书评比赛。
      4、各种展览取得空前进展
      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陈列展览的社会影响力增强。福州市现有博物馆、纪念馆15个。全市博物馆人员由1978年的298人逐年增加到2007年的1915人。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市举办的各种美术、书法、摄影等专题展览数不胜数。其中有一定影响的展览有:每年的“新春书画作品展”;“榕城之春美术作品展”;八届“温暖的榕城”文艺百花奖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及“十家百幅书法作品展”、“闽都画院、烟山画院、乌山画院、绿榕画院作品联展”;拥抱阳光——缅怀毛泽东同志收藏精品展、福州画院珍藏书画作品展、喜迎香港回归、缅怀历史伟人——纪念林则徐书画展、纪念改革开放20年暨省第三届书画节福州展区迎新作品展等。
      5、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速
      1996年,福州画院二期工程全面竣工并开馆。新落成的福州画院新楼总投资830万元,建筑面积达3800平方米,成为福州市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重要窗口。2000年,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省电影公司、市人民影院、市大众影院共同投资人民币2500万元,引资人民币1300万元建成的福州明星影城建成并正式对外营业。该影城集电影放映、琴行、网吧、茶艺、电玩、吹箭、台球和大型游艺中心为一体,设备齐全、功能完备的高品味、上档次的文化影视设施。2001年,九日台音乐厅竣工并投入使用。该音乐厅建筑面积2635平方米,总投资1700多万元,表演大厅面积620平方米,拥有较完善的舞台灯光、音响、舞台机械等,是功能较完善、水平较高的一座专业建筑声学的音乐厅。2005年,福州闽剧院新剧场在中亭街落成,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共有660个观众席,是一个融汇地方特色与现代气息的专业舞台剧院。2005年,福州市歌舞剧院金山新址揭牌,剧院投资近3000万元,总面积5461平方米。
      6、文化交流较为活跃
      自1980年至1998年底,先后有40多位书画篆刻家,100多人次赴台湾省及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参(办)展讲学。艺术表演团体也多次到台湾及国外演出:福州闽剧院一团、福清闽剧团分别于1984年、1986年、1988年三次赴新加坡演出;福州闽剧院一团先后于1987年、1994年、1996年分别赴日本那霸、台湾省及马来西亚演出;鼓楼区科艺宫春芽少儿艺术团及福州闽剧院红旗剧团与福州市歌舞剧团联合组成的福州市艺术团1990年先后赴日本长崎参加国际旅游博览会演出;福州市伬艺团、福州曲艺界分别于1985年、1990年、1994年、1998年先后赴美国、新加坡及台湾省演出或讲学;1996年以福州闽剧院红旗剧团为主组成的福州市艺术团赴法国参加比利牛斯、第戎国际民间艺术节;1998年福州闽剧班演出团赴台湾演出等等,都受到广泛赞誉。1995年,日本那霸和福州市的演员还在日本及福州同台演出话剧《再会吧,福州琉球馆》。美国、英国、菲律宾、日本、新加坡、朝鲜、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泰国、老挝等20多个国家的文化代表团,先后来福州访问、演出或交流。福州市文化局多次接待日本、英国、加拿大、美国等的专家、学者和留学中央戏剧学院的日本、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学生,向他们介绍福州戏曲、曲艺艺术。
      1998年4月,福建艺校福州闽剧班一行61人(学员为演员)应台湾同乡会邀请,赴台湾台北、桃园、新竹、台中、高雄、马祖等地演出,历时27天,共演出19场,观众达3万多人次。6月,福州市曲艺团一行15人应邀赴台湾进行文化交流和巡演。返程途经香港时还参加香港回归一周年联欢晚会。福州评话艺术家叶神童、苏宝福、吴乐天及陈竹曦等应邀赴香港访问演出。10月,福建艺校福州闽剧班应澳门同乡会的邀请,一行7人赴澳参加澳门同乡会成立20周年庆典。
      2004年4月,福州市文联与上海图书馆联合首先在上海举办了“福州磨漆画•寿山石雕艺术展”。2007年6月,组织福州画院画家到兰州举办“福州画院画师作品展”,加强与外省兄弟画院之间开展艺术交流,加深两地艺术家的相互了解,为画师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10月,“大河魂”兰州画院“大河上下万里行”美术精品作品展在福州画院展出,展出作品50幅。
      7、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2002年,修复了大士殿、文庙二期、琉球系列文物、林则徐纪念馆(澳门路)、魏杰故居、严复故居等一批文物古迹和名人故居;完成闽侯古洋遗址考古发掘、福建沿海水下遗址调查规划等科研工作;召开“华东片区历史文化名城研讨会”;开展社区文物宣传,以增强市民对名城、文物保护的意识。
      2004年3月,福州市群众艺术馆立项保护十番音乐等十项福州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并成立了45人的福州民乐团。2005年1月,福州市举办“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日暨2005年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年启动仪式”活动,开展第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活动。闽剧、伬唱、福州评话、陈靖姑民俗信仰、茶亭十番音乐、软木画技艺、寿山石雕技艺、脱胎漆艺等8个重点项目被省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闽剧、伬唱、福州评话、茶亭十番音乐、寿山石雕技艺、脱胎漆艺6个项目已经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认定并在《中国文化报》向社会公示,福州市入选国家级代表作名录数量位居全国27个省会城市之首。
      二、教育事业成就巨大
      我市始终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争创省会城市一流教育的要求,紧紧围绕教育工作“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1949~1966年,福州的教育事业先后经历了接管、改造、发展与提高等阶段。1958、1959年,冲破了学习苏联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探索教育如何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如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从1961年底起,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福州教育事业大幅度调整,教育事业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自1978年以来,我市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提高了国民素质,培养了大量人才,对福州市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学前教育基本普及
      1952年,福州市仅有幼儿园80所、专任教师139人、在园幼儿数6612人。至1978年,全市共有幼儿园685所,教职工1672人,在园幼儿数41204人。改革开放后,我市逐步树立幼儿教育工作重点,城乡各类幼儿园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有效地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到1997年,全市共有幼儿园2540所,在园幼儿数143463人,教职工8426人,全市入园率达72.72%。2005年,全市3—5周岁的幼儿入园率达92.34%,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市积极扩大优质幼儿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目前全市共有幼儿园1694所,在园幼儿数139496人,教职工15822人,全市入园率达91.53%,学龄前幼儿入园率为92.28%,比2005年上升0.75个百分点。2008年,福州市有幼儿园1719所、专任教师9373人、在园幼儿数20.05万人。
      2、九年义务教育稳步推进
      1952年,福州市小学有1468所,初中17所;小学专任教师4888人,初中专任教师817人;小学生在校生20万人,初中在校生1.9万人。改革开放后,我市的义务教育发展加快。到1988年,市区五个区学龄儿童入学率均超过了国家一类标准97%的要求。1996年到今,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均保持在99.9%以上。通过开展“两基”攻坚,全市于1997年比国家规定2000年提前3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2005年,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8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比2000年提高3个百分点。我市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双高普九”。到2005年,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福清市、长乐市七个区(市)率先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双高普九”地区人口数超过全市总人口数的60%。2008年,罗源、闽清县实现“双高普九”,全市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区已达11个,实现“双高普九”地区人口数占全市总人口数的90%。我市高度重视做好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目前,全市共有10.6万名农民工子女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2008年,福州市小学有1497所,初中249所;小学专任教师2.65万人,初中专任教师1.74万人;小学在校生46.26万人,初中在校生26.67万人。
      3、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
      1952年,福州市普通高中有13所,专任教师185人,在校生3525人。改革开放后,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育管理改革的深化,我市高中阶段教育质量水平走上优化提升的快车道。到200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2.03%,比2000年提高43个百分点,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2005年高考参加考试38085人,比2000年增加21390人,其中本科上线13732人、专科以上上线30518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9246人、19348人。2005年高考录取率为78.74%,比2000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全市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由“九五”末的8.2年提高到“十五”末的9年。“十一五”期间,我市稳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充分发挥33个样本校、15个学科实验基地的先行、示范、辐射作用。全市达标中学有58所,其中省一级达标10所,省二级达标19所,省三级达标29所。高中毛入学率94.11%,比2005年上升22个百分点。2007年达标高中学校招生人数占普高总招生人数的65%。2008年高考上本科录取线17643人,比2005年增加3911人;上专科录取线比2005年增加2771人。近几年,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显著。2007年在全省青少年学生创新大赛中,福州市共获得1等奖22项,占全部1等奖的48%。2008年,我市选手再创佳绩,在福建省第23届科技创新大赛上,23项作品获一等奖,占全省一等奖的51.1%,选送参加全国比赛的获奖总数居全国同类城市前茅。2008年,福州市普通高中有124所,专任教师9197人,在校生13万人。
      4、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后,职业教育进入起步阶段。1980年,我市第一个职业高中班在福州十二中应运而生。1984年,我市职业高中发展到18所,开设35个专业,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24%,打破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局面,为中等教育普职结构改革奠定基础。至1995年,全市高中阶段职教与普教招生之比为0.68∶0.32,其中市区达7∶3,农村达6∶4,全市职业高中达81所,在校生3.6万人。进入新世纪,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立了8个职教集团。近几年,职业教育进入突破阶段,发展迅速。目前,福州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48所(其中民办15所),在校生6.6万人。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84.17%,福州市中职学校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校10所,省级重点中等职校7所,市级重点13所。2008年中职学校招生3.8万多人,普职比为53.7∶46.3。全市职业学校新开办210多个专业,其中首次开设的专业有70多个,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体制正处于新的突破阶段。
      5、民办教育异军突起
      改革开放初期,福州民办教育以租赁校舍创办文化补习班、夜校为主,办学条件十分简陋,民办学历教育几乎空白。1988年,英华国内外校友经政府批准重办了福州英华英语学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881年英华书院),它是福州市最早的私立普通完全中学。到九十年代初期由部分公办学校参与创办了福州时代中学、华伦中学等十几所民办初级中学,至此福州民办教育开始迅速发展。“十五”期间,我市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积极鼓励发展民办教育。经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的民办高校7所;其它层次民办学校已登记的727所,均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民办学校在校生达20万多人。民办学校拥有资产超过20亿元。“十一五”以来,民办教育初步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07年,福州市已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民办学校共999所,其中高职院校7所,普通中学60所,中等职业校26所,小学24所,幼儿园576所,文化培训机构306所。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在校生数达28万多人。其中高职院校在校生数1.5万人,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在校生数16.50万人,约占全市学生数的六分之一、全省民办学校学生数的三分之一;全日制民办学校专职教职工14871人。
      6、高等教育取得突破
      1952年,福州市普通高校只有3所,专任教师307人,在校大学生2135人。改革开放后,我市高等教育开始摸索发展。1998年,福州业大和福州工大在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始试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福州的高等教育总体量不断增长。“十五”期间,福州市政府投入8亿多元资金整合五所市属高校,成立了综合性本科大学闽江学院和高起点的高职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同时积极鼓励扶持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吸引社会资金近8亿元,举办了福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学院,筹建了福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民办高职学院。2005年,福州市共有公办高等院校3所,民办高职院校7所,全日制本专科教育近百个专业,专任教师1300多人,在校生3万多人。“十一五”期间,福州市基本完成闽江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州教育学院3所公办高校主要设施的基础建设,7所民办高职院校初具规模。至2007年底,10所市属高校全日制在校生近4万人,共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近4万名,专任教师2300多人,校园总占地面积约4383亩,校舍建筑面积近百万平方米。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32.54%,预计将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要求的“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以上”的目标任务。2008年福州市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到学校34所,专任教师1.48万人,在校大学生25.03万人。
      7、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结合时代精神深化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通过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历水平。2005年高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为84.38%,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为38.01%,小学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为56.31%,分别比2000年底上升了11.87个、22.19个、34.16个百分点。进入“十一五”,我市继续加强深化师德师风建设。2006年,我们在全市教育系统广泛开展“三平”精神教育。2007年以来,开展了以“重温师德规范,当人民满意的教师”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取到良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张忠松)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