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闽都“福”文化的调研与思考

http://www.fzskl.com  2011-03-17 15:30:06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现代传播视角下,文化宣传的重点由“有什么”转变为注重“说什么”。近年来,三坊七巷、马尾船政等闽都文化品牌的传播和影响力逐渐扩大,但闽都文化“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闽都文化的进一步传播。综合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特殊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和市民与外地游客对福州“有福”的感性认同,从城市核心营销战略角度出发,借助国人对福有高度的心理认同感,提炼闽都福文化内涵,对福州总体城市形象和整体城市品牌的塑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福州闽都文化福文化传播
 
 
  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历史悠久,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展现人们对于吉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生追求。福文化内涵丰富,动态延续,可以包容各类良好愿望和希求,最大限度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双重追求。作为全国唯一以“福”字冠名将近1300年的省会城市,福州早有“福地宝城”、“有福之州”的历史美誉,拥有得天独厚的福文化底蕴,并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福文化。挖掘和弘扬闽都福主题文化,顺应了现代福州人的需求,同时也是挖掘和弘扬闽都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视角。
一、打造福文化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三坊七巷、马尾船政、寿山石等闽都文化品牌的传播和影响力逐渐扩大,但一直缺乏一种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从而困扰着闽都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现代传播视角下,文化宣传的重点应由“有什么”转变为注重“说什么”。综合福州独特的地名优势、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特殊的地缘政治与经济,更重要的是广大群众传统以来对福州“有福”的感性认同,提炼和打造闽都福主题文化,对福州总体城市形象和整体城市品牌的塑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有利”。
一是有利于树立城市形象。“福州”地名最早出现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从那以后,人们自然而然地将这块土地的各方面优越之处与“福州”地名联系起来。总的来说,福州气候宜人,位置优越,人文昌盛,宜居宜游,“有福之州”名副其实。因此,打造闽都福文化,大力烘托“有福之州”概念,和当前我市追求环境宜居、人文和谐的形象定位和旅游形象营销理念十分契合。今年我市确定的旅游宣传口号为“温泉古都,有福之州”,就是基于这种形象定位和营销理念的实践。
  二是有利于凝聚造福共识。现代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在不断为民造福。建设一座现代化而又充满“福”气息的“有福之城”成为人们的共同愿望。从我市努力打造沿海与内陆的重要枢纽和“台长珠金三角”海西经济区的大都会城市,到为民办实事工程、创建文明城市,再到免费开放公园、广场,都是努力使福州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是为民“造福”工程,也是市民百姓认同并积极主动参与城市建设的关键。要通过弘扬福文化精神,在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引导广大干部和市民群众自觉为营造“有福之州”做贡献。
  三是有利于联结共同信仰。“福”的内涵是丰富的、全方位的,包容各种良好愿望,福文化为广大华人广泛认可和推崇。福州作为著名的侨乡祖地,拥有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350多万人,每年都有大量的福州籍乡亲来榕投资兴业、旅游休闲、探亲访友。特别是榕台之间,每年节庆活动和宗亲、民间信仰交流十分密集。马尾区的两马闹元宵、晋安区的王审知文化节、仓山区的陈靖姑文化节、福清石竹山的梦文化节等,都吸引了大量的台湾同胞前来参与。我市还创办了富有特色的海峡两岸合唱节,仅去年参加在台北举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合唱节的就超过1000人,两岸共同唱响幸福旋律。这些活动,无不与“祈福”、“纳福”、“惜福”主旨相关,成为榕台共同关注的话题。打造闽都福文化,将在福州与海外乡亲和港澳台同胞之间架起一座共同信仰的桥梁。
二、闽都福文化的资源底蕴
  闽都福文化,既体现于天时地利的“天赐之福”,也体现在历史沉淀下来的祈福、祝福和纳福等文化活动中,更体现在为民造福的思想精髓里。
1、以福为名。人们通常用“福”来称颂一个地方的“宜居”程度和一个人的生活美满程度。福建省是与“福”最有渊源的省份。福州是全国唯一以福为名的省会城市、历史名城,这为福文化的传播带来很大便利。自唐开元十三年“因城西北有福山”而定名后,福州就充满了福文化的色彩,加之与佛、道等诸多传统文化的融合,使福州的福文化覆盖到了方方面面。福州作为“福地”的概念也不断得到强化,呈现“福地宝城”、“福城”、“有福之州”等提法。140多年前,美国传教士卢公明在其所著《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一书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福州——有福之州,是福建省的首府”。民间传说甚至认为,福州老城格局就是一个“福”字草书造型。由“福州”之名,还衍生出众多带福的路街、巷弄、村里、山河、厝井、寺观、水果之名乃至人名、民俗。“七溜八溜,不离福州”这句福州方言,道出福州人对“有福之州”的留恋。所以从福州城市命名的由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城市名称本身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2、天时地利。福州传统志书、诗文歌赋、对联等,都有对于“有福之州”的描写、形容。其中以晋代地理学家郭璞《迁城记》的描绘最早。以现代人的眼光看,福州之福,堪称融合天时、地利、人和。论天时,福州地处亚热带,气温适宜、雨水充足,四季常青,城区绿地面积6407 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 15%;全市森林覆盖率54 9%,城市郊区山区森林覆盖率56 28%,是全国最“绿”的省会城市之一。从2000年起,福州两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并相继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又被中国环境规划院评为宜居城市榜首,这些都是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论地利,福州背山面海,历史上就是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衔接的“门户”,是传统农耕文明与海洋商贸文明重要的“结点”,还是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碰撞而开风气之先的“前沿”。如今,福州是沿海与内陆的重要枢纽,是东南沿海发展“台长珠金三角”海西经济区的大都会城市。论人和,由于长期的儒教蕴蓄,赋予了福州人低调宽容、和谐处世的人文性格以及文化的多元包容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这座城市人的精神写照。
  3、物产工艺。福州为鱼米之乡,物产丰饶,福州人拥有安居乐业的良好物质基础。“逢兵不乱,逢饥不荒”是“有福之州”的典型写照。公元715年,马可·波罗来到福州,在日记里记载福州一年四季都出产“优质味美的水果”,并赞美福州有许多处“赏心悦目的园林”。福州许多独特的自然资源、物产,都蕴含着美丽的传说和美好的象征。福州出产独一无二的寿山石,是宝贵的象征,特别是田黄石,蕴含着“福(建)、寿(山)、田(黄)”的意义,为清朝历代皇帝祭祀所用。闻名海内外,拥有千年历史的茉莉花茶,传说是由美丽花仙在福州新店变成的“抹丽花”与花仙丈夫在福州茶会变成的茶叶混在一起窨制的,喻义夫妻团圆,苦茶变香茶。福州市中心的五平方公里区域蕴藏着“金汤”温泉,福州被人形容为泡在温泉上的城市。此外,脱胎漆器、纸伞、角梳、软木雕刻等工艺作品,往往蕴含着“求福”、“祈福”的内涵;福船、福桔、福果(橄榄)和太平面等都有象征平安美好寓意,反映了福的理念渗透在福州人日常生活各个层面。
4、祖地侨乡。福州作为著名侨乡,有350多万福州籍华侨、港澳台同胞,形成了众多的有关于“侨”的文化、“根”的文化,包含着飘洋过海“创业求福”和“福报桑梓”的核心内涵。特别在榕台关系上,可谓同根同源,在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源等多方面联系紧密。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拥有重要涉台史迹54处,重要涉台人物37名,涉台家族10余个。福州每年都有大量的台湾乡亲来榕寻根谒祖、探亲访友。目前在台湾8000余座寺庙中,其所奉祀的神明,源出福州的就有临水夫人陈靖姑、白马三郎、照天君、陈文龙、五帝、裴真人、张圣君、田都元帅、城隍……等。特别是陈靖姑的庙宇,几乎随处可见,与妈祖一起被称为台湾二女神。此外,涌泉寺、雪峰寺、西禅寺、崇福寺、林阳寺等都是闽台两岸以及日本、东南亚诸多寺院的祖庭。其中台湾正统佛教四大系统中,有三大系统均由鼓山涌泉寺寺僧到台湾创建。至于两地民间习俗,包括岁时节日、婚嫁生育、祝寿丧仪、衣著服饰、烹饪菜肴、民间禁忌等共同点很强,其中所蕴含的福文化十分相似甚至相同。
  5、民俗风情。福州众多的风俗习惯(婚丧喜庆)、节庆活动、传统宗教活动等中仪式、饮食、穿戴,反映着传统福州人的生活方式,蕴含着福州独特的地域风情,折射着闽都福文化的独特寓意。如祖辈相传沿袭的“做福”习俗,一般利用神诞日,在宗祠村庙中摆酒庆贺,主持人称为“福首”、所出餐费为“福份”、入席券为“福券”、酒席为“福餐”等等,无不传达出人们希望平安幸福的愿望。传统节日活动的“元宵灯会”,有送灯以喻“添丁”的内容;发源于目连救母传说的福州传统节日“拗九节”,是福州的孝顺节。再如福清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有一块“福”字石,系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翁飞云书刻。传说谁能摸到“福”字顶端一点,谁就会得观涧亭下的香石。据地方志载,该香石“手摩有香气”,得者福分无穷。因此留下了“摸福”的传统习俗。福州的传统建筑上也深刻体现福文化。特别是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中,有诸多极尽工巧的精品,体现着福州古民居所特有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传承与记述着福州人的祈福语汇。此外,闽剧、尺唱、十番、评话等传统曲艺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福州人带来美好享受。
  6、造福精神。福州具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教发达、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造福”人文遗产。仅以近现代而言,有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福建船政之父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最早译著西方文学作品的林纾,献身维新变法的林旭,捐躯广州起义的林觉民等“福州十杰”,爱国侨领黄乃裳,海军将领黄钟瑛、萨镇冰、陈绍宽,著名文学家郑振铎、冰心、邓拓,化学家侯德榜,物理学家萨本栋,科普作家高士其,数学家陈景润等等。其中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联语,林觉民《与妻书》所言“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豪言壮语,是福州人为国造福、为民造福精神的心声代表,永远激励着后人。而市委市政府开展的各项办实事活动、民生工程,延续了这种造福精神,更加充实了当代福文化的内涵。
  三、打造福文化的对策建议
  利用中华福文化的元素来宣传推介城市和国家形象,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追崇。2008年北京奥运的吉祥物——福娃,就为华夏与世界各国的沟通和交流,送上殷殷福音。我省福鼎市也已先行一步,打造“中华福鼎”和福文化主题公园,已为提升城市形象和拓展太姥山旅游带来预期效应。为此,我市要加快进度,系统开展对福文化的挖掘、打造。
  一是凸显社会实践性。福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延续性和社会实践性,与现代政府城市整体建设目标基本一致。因此,要将福文化融入现代城市建设,成为城市经营理念,使福文化既有概念,更有行动。一方面,要使之成为党委、政府各部门鲜明的目标共识。要大张旗鼓地宣扬和发动政府部门、窗口单位身先士卒的“谋福”、“造福”行为,形成一种集体为福州建设出智、出力的良好状态,使闽都福文化精神渗透到政府行为的方方面面,真正把福州营造成幸福指数很高的“福都”。另一方面,则要落实为对人的价值理念的塑造上。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文明城市创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把福文化的精神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惜福”、“添福”的行动。要把林则徐等福州历史名人为国谋福、为民造福的福文化精神,作为我们重要的精神财富,很好地予以承传。
  二是抓好研究提炼。要把分散于闽都文化中有关福主题的内容、元素做系统的梳理和提炼,形成闽都福文化的概念体系,为宣传和推广闽都福文化奠定基础。对内,既要展现传统福文化内涵,如闽江福水、金汤福韵、人文福荫、共耕福田以及知福、享福、惜福、添福等概念,又要提出符合现代人需求的新的福文化内容,如和谐、健康、平安、创造、共享等,使福文化富有时代特征。对外,利用中国人普遍对福的热切追求心理,塑造来福州可以带回“福”的理念,把“有福之州”、“福气”、“福人”、“带福回家”、“福寿双全”等福概念渗入导游的话语体系,提炼“双五福”(眼福、耳福、身福、口福、心福;看福、泡福、摸福、祈福、带福),把“来福州体验福”、“来福州带福回家”作为导游话语体系的纲领,强化进入“有福之州”的感受。在“福文化”建设全面铺开,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基础上,要逐步提升,推出“中华福”概念,使福州成为中华福文化的展示中心,在海峡、全国乃至世界形成一定影响。在此过程中,可配套启动《中华福辞典》编撰工作,由海峡两岸及世界华人共同编撰,填补国内空白;同时每年隆重举行传统祈福大典,提升现有的闽都民俗文化节为中华福文化节等,这些都是打造中华福文化富有分量的举措。
  三是抓好载体建设。福,看不见摸不着而又实实在在,它就像空气一样围绕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因此,要抓住福这种“虚”“实”共存的特性,精心策划好载体建设,加强和促进对内对外传播。建设集中展示平台。选择一个相当规模并有文化积淀的区域建设中华福文化公园、福文化主题长廊等福主题展示区,通过雕塑、碑刻、建筑等感性形式,集中展示名人论福、祈福歌谣、惜福名言、福文化民俗等,把闽都福文化的独特内容和全国各地福文化的内容集中予以展示。抓好传统节庆载体。传统福文化大量体现在传统的四时节气中,特别是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佳节,既有守岁、撞钟、放鞭炮等传统祈福方式,还有福州独特的找月华、摆塔、吃拗九粥等当地祈福方式。这些节庆活动是普通市民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适当加以引导,凸显主题,将能更好地发挥福文化的传播效果。形成系列物态标识。创意设计“福”标识,设置文字、形象、人物等相关标志,进行系列包装和推广,如在城区入口、城市主干道和公园等适当分布,在旅游袋、旅游帽上印上福标志、对来宾赠送富有福文化气息的纪念品及视频作品等,给市民百姓和来宾关于“有福之州”的直接感受。编撰《身在福州》旅游系列丛书,征集、精选真正能够传唱的福州歌曲,使之成为市民百姓和游客认知福州的重要标识。
  四是策划特色主题活动。在坚持对“有福之州”概念进行持续宣传的同时,要通策划举办富有特色的主题活动,增强福文化与市民百姓中的互动。强化“有福”认知。以“雅好福州”为主题,开展知福系列活动。钩沉梳理带有“福”元素的福州民间物品,为提炼概念、精选福文化标识物打好基础。融合福州方言元素,利用《攀讲》、《福州话大冲关》等栏目,在学生、市民、外来工中开展推荐福州活动,强化“雅好福州”印象。凸显“谋福”群体。林则徐、严复、林觉民、沈葆桢等福州历史名人,以及马尾船政学堂走出的詹天佑、邓世昌等影响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人物,是重要的“谋福”群体,也是重要的品牌资源。他们是中国近现代转折点时期的重要人物,具备“谋天下之永福”的思想高度。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继续承传,也造就了一大批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谋福”精英人物,要常年坚持宣传,发挥标杆作用。打好“享福”品牌。借助申报全国温泉之都契机,营销福州都市温泉概念,把福州打造成与杭州、成都比肩的休闲“享福”之城。以激情广场为核心载体,运用福州传统和现代曲艺、音乐元素,综合海峡两岸合唱节、新福州人歌手大赛、合唱音乐周、5 18两岸同歌等活动,倡导“因幸福而歌唱,因歌唱而幸福”的理念,把福州打造成一个“民间合唱天堂”。设计“祈福”活动。每年举行“开福贺岁”仪式,设计一定的礼仪形式,并请上榜“福人”、市民代表等共写“福”字开年,预祝新的一年平安、发展。设计富含福元素、具有福州特色的城市雕塑,安排“摸福”环节,使之成为广大游客乐于参与的一道程序。推动全民“添福”。通过政府倡议,部门带头,把“为福州添福”设为一个固定的活动日乃至活动月进行宣传发动。设“福人榜”(助人为乐者、寿星、孝子、好邻居等),成立“福送万家”民间基金会,使“福”的传递常态化。
  五要抓好对台对外交流。闽都福文化是联系海外福州籍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重要精神纽带,要用好福字牌、打好福字牌,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开展福文化为主题的交流活动。打好福田共耕牌。既要包括经济上的合作共建,也要包括文教卫生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近年来我市连续举办的“两马闹元宵”活动、王审知文化节和陈靖姑文化节以及2008年开始创办的海峡两岸合唱节,全面吸引台湾同胞参与,尤其是合唱节更是形成了两岸轮流举办、共唱幸福旋律的良好状态。今后要进一步在教育、卫生、体育、数字动漫、创意产业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共建海西省会中心城市。打好祈福寻根牌。福州是妇幼保护女神陈靖姑、财神张圣君信仰的祖籍地,是八闽人祖王审知、水部尚书陈文龙信仰、五帝信仰、城隍信仰、祈梦信仰等多种民间信仰的重要策源地,两岸同胞有着共同的“祈福”行为和观念。策划开辟“寻根祈福之旅——从福州开始”旅游线路,吸引台湾同胞来榕寻根谒祖、走亲访友,形成“祈福胜地”旅游品牌。打好“福通天下”牌。借助福州乡亲在海外广泛分布的特点,在300万侨胞中通过印刷品、外宣品及“福通天下”文化主题展览,展示形象,凝聚侨心。
              
课题指导:高起平
课题负责:叶友琛
课题组成员:陈长钳张兰英魏建杰
王宇李铁生薛超进
执笔:薛超进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