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科学发展的重大成就

http://www.fzskl.com  2012-06-12 15:20:04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党的十七大以来,福州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海西建设机遇,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福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推动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关键词]福州科学发展成就

 

 

  党的十七大以来,福州市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把学习宣传十七大精神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工作促进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推动科学发展、打造宜居城市、构建和谐福州”的工作思路,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建设海西省会中心城市、推动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积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清醒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努力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1683 93亿元提高到3068 21亿元,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从11 79%提高到13 12%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三次产业比例从2006年的10 543 346 2调整到2010年的9 244 546 3

  ——工业经济对区域跨越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06年以来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大关、2010年达到4853 44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092亿元;

  ——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万元GDP能耗指标、二氧化硫排放、化学需氧量比均顺利完成“十一五”既定目标任务;

  ——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逐年提高,两度获评“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和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外经贸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榕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全面拓展;

  ——宜居城市形象不断提升,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称号,今年在中国环境规划院公布的中国环境宜居城市监测评价结果中位居全国36个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榜首。

  几年来,福州市在实践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推动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一、着力扩大需求、强化投资拉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我们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在突出投资拉动作用的同时,着力增加消费、稳住出口,推动内需和外需有效互补,增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强化投资。我们把强化投资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每年都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重大项目,温福、福厦高速铁路、鼓山大桥建成通车,福州新动物园、海峡国际会展中心、火车南站竣工落成,福永高速公路、福泉高速公路福州段扩建工程、江阴罗源湾铁路支线、林浦大桥、螺洲大桥、罗源湾15万吨级码头项目等陆续开工建设。2010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17 44亿元,为2006年的3 16倍。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注重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两个提高”、“三个倾斜”和以项目带动促转变,即提高重点项目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中的比重、工业项目占重点项目的比重,继续将投资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等三个民生领域倾斜,以省、市重点项目及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布局优化、产业层次提升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优化投资项目,我们积极开展面向央企和省外大企业、大集团的项目招商活动,大连万达、中国神华、中储粮、中化集团等相继落户福州或与我市签订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完善和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相关政策,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促进投资合理稳定快速增长。

  扩大消费。在促进消费持续增长方面,我们认真落实和完善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努力满足个性化和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积极鼓励城乡消费,激发居民消费意愿,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市场购销两旺,消费持续升温。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81 71亿元,是2006年的2 03倍。通过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及以旧换新,不断扩大农村消费需求,2010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1 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 3%。在增加消费方面,我们注重发挥省会城市优势,在巩固扩大传统消费的同时,积极培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新兴消费,鼓励信贷消费、网上消费等新型消费方式,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亚太批发市场大会暨第三届中国(福州)国际农产品贸易对接会等国家级会展活动,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努力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稳定外需。坚持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国内市场并举,在稳定出口方面,从鼓励企业出口增长、开拓新兴国际市场、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创立出口品牌、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等八个方面,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稳外需、扩市场、保份额的帮扶举措,加大外贸企业出口扶持力度,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认真培育电子、船舶、家具及装饰品等省级重点产业出口基地,促进高新技术产品扩大出口,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39 75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达81 23亿美元,分别增长13 6%29 1%。鼓励企业建立境外生产、经营和服务网络,鼓励优势企业拓展国外投资领域,有效拉动国内商品、技术和劳务出口。

二、着力优化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我们持续稳定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加快构建具有省会特征、福州特色的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全面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0 01亿元,比增4 1%,农民人均纯收入8543元,实际增长8 2%。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繁荣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任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生产保持稳定,水产、果蔬、食用菌、茶叶、林竹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020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产值达382 7亿元,比增13 5%,带动农户70 6万户。设施农业积极推进,新建大棚蔬果面积11147亩。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力度加大,一大批台湾名优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茶叶、水产、畜禽等良种先后在福州市落户。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组织实施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冶金建材、轻工食品、生物医药、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重点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轻工食品、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冶金建材行业比重超过10%,机械、纺织、冶金等支柱行业增长明显,呈现多个支柱行业共同发展并驾齐驱的良好局面。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全市已有2家国家级、48家省级、75家市级工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业重点项目和省、市级工业新增长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10年全市180项工业新增长点项目新增产值680亿元。大力推进“以港兴市”,进一步推动工业经济向南北两翼集聚,全力推动中化江阴化工基地等一批大型临港项目落地动建,培育壮大临港产业集群,积极打造优势明显、集聚强劲的临港产业带;两翼四县(市)工业规模以上总产值从2006年的1125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303亿元,占全市比重也从44 2%提高到50 9%。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机电产业园、生物医药园、东南IC制造业基地发展壮大。

  提升做大第三产业。发挥省会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密集和科教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坚持把加快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2010年,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419 27亿元,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6 2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8 4%;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6大行业的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其中批发和零售业超过千亿元,金融业超过500亿元。海峡水产品、农副产品、汽车等交易中心以及万达城市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动工建设,海峡金融商务区、闽江北岸中央商务区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仓储式超市、会员制大卖场、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行业进一步发展,电子网上购物市场发展迅速。加快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以网龙、天晴为代表的动漫企业在国内同行中快速崛起,福州软件园动漫产业基地获“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称号。福州开发区积极承接台湾企业和国际服务外包转移,打造闽江口服务外包基地,引进国脉科技、网龙、天晴数码等3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旅游市场得到不断拓展,旅游资源得到充分挖掘,福州被命名为“中国温泉之都”,形成了温泉游、闽江游、文化游等三大品牌,全市接待国内旅游游客2275 11万人次,增长17 4%;境外旅游者69 86万人次,增长11 0%。成功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42场,其中全国性会展12场,设展规模、参展单位以及洽谈客商、参观市民均创历届之最,形成年货会、住交会、车交会、海峡电子商务博览会等一批品牌展会,带动相关行业迅速发展。

三、着力对外开放、坚持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对外开放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自主创新是提高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作为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我们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努力先行先试、拓展深度广度,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抢抓发展机遇、集聚竞争优势。

  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服务贸易领域和社会事业领域的对外开放步伐,2010年全市新批千万美元以上外(台)资项目50项,合同金额9 6亿美元。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达186项,增长29 2%,合同金额达16 73亿美元,增长36 1%,实现实际利用外资(按验资口径)11 85亿美元,增长14 8%。实现进出口总值246亿美元,增长37 8%,其中进口总值82 85亿美元,增长41 9%;出口总值163 14亿美元,增长35 8%。新设立福清出口加工区、福州马尾出口加工区,福州保税港区成功获批,多层次强化对外开放功能。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台的区位优势和海外乡亲众多的优势,加快调结构、促转型,使这些潜在优势转化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优势,不断创新招商领域,提高引资成效。“榕商联村”和“回归工程”取得成效,2010年全市统一战线共实施“榕商联村”项目163项,帮扶资金达2 3亿元;实施“回归工程”项目171项,总投资329 8亿元。

  拓展榕台合作。积极开展上岛招商,重点加强软件、IC设计、信息服务以及光电子产业、平板显示产品产业链、计算机硬件、集成电路芯片产业对接,引进鼎元光电等一批台资大项目,新大陆公司成为大陆首家经正式核准的入台投资企业。深化榕台产业对接,加强与台湾科技园区的交流合作,抓紧报批台商投资区延伸扩区到环罗源湾工作,提升榕台贸易水平。加强工业、农业、金融、旅游业、物流业等领域的合作,成功举办了海峡渔业周暨渔博会,福州市商业银行更名为福建海峡银行,国泰财险、台湾人寿、富邦银行等一批台湾金融龙头企业在福州投资设点工作有序推进。积极拓展榕台“三通”,全方位、多层次推动文化交流、人员互动和科技教育卫生合作。2006年,率先实施了扩大台湾农产品、加工品准入及零关税种类和范围等中央惠台政策,率先恢复两岸渔工劳务合作,率先准许台湾居民在大陆申办个体工商户。2008年,福州市与台北市签订了海峡两岸首对城市共同声明——《福州市与台北市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声明》。20095月启动在榕暂住人员赴台旅游试点工作,7月实现福州至基隆海上客运直航,福州成为大陆第一个与台湾本岛既开通空中客运直航又开通海上客运直航的口岸城市;11月在全国首创对台包裹旅游搭载宣传活动,全年共组织赴台旅游13204人次。2009年,承办“海峡论坛·两岸县市主题日”活动,邀请了台湾25个县市代表参加;举办“‘两马’同春闹元宵”、海峡两岸佛教(福州鼓山)文化交流和海峡两岸合唱节,“马尾马祖元宵节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赴台开展经贸文化交流取得圆满成功,对接洽谈项目99项,总投资63 99亿美元;新开通5条空中客运直航航线以及空中货运直航航线;成功举办第十二届“海交会”以及海峡版权(创意)产业精品博览会等对台交流活动。

  锐意自主创新。高度重视抓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创新服务平台,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依托“6·18”活动平台,推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的对接,加强与在榕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创新产学研合作方式。2007年福州跻身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行列,2008年被确定为信息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09年又正式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认真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培养和引进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发挥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带动和推动作用。依托大学城智力密集优势,全力推进规划面积12 35平方公里的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落地动建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出台《关于培育高成长性企业的意见》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具有龙头和示范作用的支柱企业。星网锐捷、新大陆被评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福晶科技、福耀玻璃被评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新大陆等5家企业入选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全市共实施星火计划59项(国家级3项),火炬计划65项(国家级13项);全市共有57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奖。目前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77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福州软件园拥有软件及电子信息等各类企业442家,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入驻企业71家。市高新区拥有各类企业207家,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81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58 80亿元,增长11 8%,利税31亿元,增长6 9%,出口创汇11 97亿美元,增长5 0%

四、着力城乡统筹,推动协调发展

  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省会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努力在统筹协调中加快转变,加大城乡统筹协调力度,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切实做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资源整合,推进福州大都市区发展。加快推进马尾新城、东部新城、金山新区、晋安新城以及南屿南通、荆溪甘蔗等城市组团建设。坚持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加快构筑“提升中心城区、拓展南北两翼、推进东西两片”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扎实推进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协调发展。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机制,对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公路、公交、电力、电信、信息、邮政、供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金等对农村的支持,推动城乡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共同发展,积极构建农村现代商贸网络。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15公里,全市建制村通客车率达92%。解决农村21 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000口,新建改建农村卫生户厕2 87万户。新建或改造农家书屋7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7个、乡镇卫生院14所、示范性村卫生室17所。

  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把城镇建设作为拓展发展空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一环,坚持以城带乡,大力实施大城关、小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中心区域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精心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现代内涵和人文品位的县域中心区域。按照城市化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扎实抓好龙田、青口、荆溪等3个省综合改革试点镇以及10个市级示范性小城镇建设;从2006年起滚动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双百工程”,在全市每个乡镇都启动一个示范村和一个整治村建设,首批305个试点村累计实施各类项目1200多项,第二批300个试点村建设正全面推进。不断改善中小城镇的投资、就业和居住环境,促进农村人口与产业向中心镇集聚。积极培育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建设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构建闽江口城镇群。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南北两翼的福清、长乐、连江、罗源等县(市)以项目集聚为抓手,以深水港区为依托,努力构筑产业发展新高地,打造福州经济发展新增长极。闽侯等东部县(市)充分发挥海陆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滨海经济走廊。闽清、永泰等西部县(市)不断强化沿海意识、开放意识,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县域经济自身发展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区工业向县(市)梯度转移,培育做大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分工明确、相互关联、互为依托、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五、着力民生优先,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点,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持续深入改善民生。我们努力做到新增财力、公共资源、工作力量向民生问题倾斜,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10年市本级财政集中统筹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达38 76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1 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43元。制定出台了《福州市四城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试行办法》及《实施细则》,着力保障被征地农民老年基本生活。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5 3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 9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 14%。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持续提高,在榕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坚持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摆上重要位置,实施565万平方米危旧房(棚屋区)改造,建成社会保障房面积约305 76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约228 19万平方米,超额完成省下达的2 54万套社会保障房开工建设任务。深入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每年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落实,实施了取消公交车空调收费等一批惠民措施。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集中力量打造三坊七巷文化、昙石山文化、寿山石文化、船政文化等四大文化品牌,三坊七巷以最高票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脱胎漆器、闽剧、寿山石雕、软木画等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保护名录。闽剧《红豆缘》、《王茂生进酒》、双人舞《已是月满时》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得大奖。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等政策全面落实,12个县(市)区实现“双高普九”,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12 7%,鼓楼区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全市中小学共接纳农民工子女12 3万人,基本解决了适龄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组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寄宿制“三大工程”,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去年我市还获得第二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落实重大疾病防控措施,努力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体系。加快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家政服务、居家养老等新型社会服务。继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兴建和完善重点文化体育设施,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维护省会安定稳定。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突出重点,有效防范,确保奥运会、国庆60周年等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和敏感时段安全稳定。深化“平安福州”建设,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坚持把抓好综治维稳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继续扎实开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逐年持续提高,2010年达94 97%,创历史最好水平。保持严打高压态势,2010年八类暴力犯罪案件下降16 8%。建立市领导挂钩督办信访工作制度,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依法有效解决。抓紧落实宗教房产遗留问题,及时处理宗教领域的难点热点问题和防止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活动,切实维护我市宗教领域的稳定。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质量监管,严防各类事故发生。经济研究

 

作者简介:潘 隹(1967~),男,中共福州市委办公厅调研一处处长。邮编:350001

林徐峰(1985~),男,中共福州市委办公厅调研一处科员。邮编:350001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