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科技,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

http://www.fzskl.com  2012-09-18 15:29:51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文化融合科技是促进海峡西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应加强对文化科技工作的领导,科学规划、产业联动。制定政策,扶持文化新兴产业发展。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文化创新体系,创建海西(福州)文化科技研究院,发挥区位优势,加强榕台产业合作,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措施,并借鉴外地经验;加快文化融合科技步伐,做大做强“海西文化创意”品牌。
[关键词]文化融合科技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产业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文化的发展,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造就了许多新形态的文化,如(网络游戏、网络视听、手机文化、网络出版、数字节目、三维动画等)。文化的核心是创意,科技的核心是创新,创意和创新与产业结合起来,能有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近年来,福州市紧密结合自身在海西建设中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条件,重点培育发展现代传媒业、动漫游戏业、设计创意业、工艺美术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广告创意业等七大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辐射两岸、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海峡西岸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基本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创新能力强大、文化品位高尚、知名品牌众多、榕台交流活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据统计,2007年至2010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9 3%,分别高于同期全市GDP和第三产业16 8和15 4个百分点;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92 3亿元,占全市GDP的6 2%;文化创意已经从一个稚嫩的新兴产业发展成为福州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应当引起重视。推动福州市文化与科技融合,积极探索文化+科技+产业文化发展思路。
  一、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1、文化创意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福州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与先进城市相比存在着不小差距,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存在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集聚度偏低、文化与科技融合不够、创意人才缺乏等问题;
  2、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不够。福州市这几年在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像三坊七巷的修复保护、旅游品质及游客量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仍不够。今后福州首先要在推动文化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从过去依靠事业性投入推动文化发展到现在依靠产业性投入来推动,如加大非遗的保护、传承,一定程度上要让非遗产业化。其次,要积极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着力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激发文化活力,建立文化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第三,要从过去单纯依靠优惠的政策性扶持到优良的创业环境的转变,来吸引人才、吸引企业。
  3、福州的工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基地园区发展不平衡,动漫游戏业、文化旅游业、休闲娱乐业、工艺美术业等为日常文化生活消费服务的行业发展相对较快,而为工业生产服务的现代传媒、广告、会展、创意设计等行业发展相对缓慢,在1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文化生活服务类的基地占了绝大多数。同时还有一些园区、项目属于盲目跟风建设,缺乏产出效益,没有研发优势,入驻成本过高,有的处于产业的低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4、“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福州作为省会城市,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较多,这些院校和研究机构也都有相当的研究开发能力,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氛围,这些学校或科研机构并未较好地成为文化科技产业的重要外溢来源和科技创新始发性资源的重要供应源。
  5、有的部门和县(市)区领导或具体负责创意产业的人员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外延了解不透、发展趋势认识不到位,造成了重视程度不够、信心不足、管理体制不顺、机构设置滞后、产业形态不清晰等问题,这与建设海峡西岸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二、国内先进城市文化融合科技主要发展模式与经验
  1、上海模式
  文化产业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国家软实力,而且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新的载体和渠道,文化科技融合是其中关键的一环。近年来,上海市文化产业发展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文化+科技”模式的大力推广带动上海市文化产业经济增加值剧增,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科技企业代表。世博会+高博会,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结合的缩影。虽然上海文化产业“文化+科技”模式取得实效,但在意识、深度、广度及方式上都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使二者实现完美融合,如何抢占文化与科技融合研究的制高点。上海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提出三网融合;实施云海计划,打造文化云、政务云等;实现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提出,上海要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中实现重大突破。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要实现重大引领,并且最能适应民生的需求、最有普惠价值,必须跟网络相结合;在新兴文化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文化产业上,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要实现重大突破,也必须要依靠网络,因为未来文化产业最有发展潜力的是与网络结合的新兴文化产业,而与网络结合的新兴文化产业往往又是与科技相融合的文化产业。于是上海把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作为文化发展的重点。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要达到总体目标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二是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传播体系;三是努力攻关并掌握一批为上海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四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
  2、深圳模式
  文化和科技融合是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将观念变思路、思路变项目,项目落实到人,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加快进程。深圳文化产业与文化科技的融合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人才融合。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可以说是一群科技人在从事文化产业,领导层中有90%以上的人出身于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等专业。不过,在华强的6000名员工中,也有大量从事文化产业——包括电影、电视、动漫、演艺、创意、主题公园经营等各个领域的专门人才。所以说,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首先要有人才融合。人才不融合的话,科技专业出身的人从事科技工作,文化行业的人从事文化工作,最终生产出来的要么还是传统的文化产品,要么还是传统的科技产品。而高度的人才融合,则意味着企业或者产业从主观上就开始融合在一起了。
  第二,产业融合。产业不融合,科技是科技、文化是文化,文化与科技融合不起来,就像水和油一样,即使放在一起,也是两种液体。而产业融合了就了不得。据报道,美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在GDP中占到了20%。在美国,高度发达的科技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这种推动是自动、自觉的。另外案例如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它是最早提出文化与科技相结合概念的集团。他们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开发了大型演艺动漫主题公园,形成了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依托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在文化加科技的新兴业态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广东深圳华强集团除了有20多个公司,还设立了一个研究院和一个设计院。研究院紧紧围绕文化产业的需求开展研究,研究人员的专业、创意都是直接面向文化生产的。
  第三,市场融合。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层面来讲创意创新,更多是指创造出原先没有的东西、没有的门类。比如说电影《阿凡达》,是第一次运用3D技术成功地拍摄了一部影片,实际上创造了一个新的品种。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企业,深圳在项目运作中首先瞄准科技再进行文化包装,然后作为一个整体的创意销售出去。市场融合之后,新兴的文化科技产业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可以借助于很多国粹的东西,外国人看起来很新鲜。但要真正融入他们的文化理念,变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还要符合国际规则。迪斯尼产品包含了一套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它们能进入世界各地,是因为背后有很强的一套科技在支持。华强现在卖产品,也是把设备和文化内容结合在一起输出,而靠的是产品背后的科技含量。
  第四,融合发展需要融合支持,如果支持层面没有融合,在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由于是新的业态、新的服务方式,所以在准入、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实际上是需要上级支持的,尤其是系统内外的融合支持。对于一些融合发展方面的尝试,深圳主管部门能够给予一些融合支持。
  第五,还有就是文化企业寻求科技武装,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深圳的一批印刷企业和动漫企业就是走了这样的发展道路,从而实现了可持续发展。雅昌集团是一家主要从事印刷品生产的文化企业,为了提升公司的竞争力,他们借助先进的印刷技术提供高端印刷服务以及高仿真的艺术品复制,并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了雅昌艺术网。深圳图书馆则是与科技企业合作,采用现代科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他们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街区24小时图书馆系统,创造了集约化、智能化、个性化、便捷性于一体的新兴图书馆形态。到2010年底,24小时图书馆将达到140台,未来2到3年内将有400台。除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期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便民举措外,还将向全国各个发达城市推广。
  通过人才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把产业做活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前景非常大,可以把中国文化产业从低端提到很高的层面上,让我们企业从低产值卖到了高产值。
  3、北京模式
  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业态日益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支柱产业。北京海淀制定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在发展定位、产业空间、政策体系、服务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快形成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核心产业领先发展、企业实力雄厚、品牌影响深远、人才竞相集聚的良好局面。
  在产业门类选择上,海淀区发挥优势,搭建具有首都和海淀特色、同步全球的产业体系,实施“1+4”产业布局,即全力发展数字内容和数字装备这一核心产业,重点发展数字影视、数字出版、数字演艺和工业设计等四个文化科技型产业。
  在物理空间提供上,海淀区对全区的产业空间进行调整和重新布局,将全区划分为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中部研发、技术服务和高端要素聚集区,西北部高端休闲旅游区及南部高端商务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区等四大功能区。文化科技产业作为核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配套服务支撑,这四大功能区的建设将为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物理空间和巨大的增长潜力。在文化科技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上,一方面提升现有产业集聚区,如加快实施中关村软件园二期、清华科技园分园、东升科技园二期等的建设拓展;另一方面重点建设西山文化创意大道、北太平庄数字影视基地等,在演艺、艺术品交易等领域重点突破,形成“一道五园三基地”的空间发展格局。
  在重点企业打造上,海淀区实施两大工程:一是实施“亿元企业打造工程”,通过支持企业建设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塑造知名企业品牌等多项举措,做强一批细分领域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实力强、产值高、影响大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二是实施“创业创新扶持工程”,通过打造专业创新工场、扶持构建虚拟产业集群、推动原创成果产业化等措施,扶持原创、优质、成长型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培养出若干创新企业集群。
  在政策措施保障上,海淀区将借鉴中关村“1+6”政策,吸纳国际发展经验,适时出台人才服务政策、文化金融扶持政策等措施,进一步降低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门槛,激发和释放企业的生产力、人才的创造力。此外,海淀区积极推进文化创新资源平台建设,采取政府扶持、市场化运营的模式,重点搭建投融资、高端创新人才集聚、数字版权国际交易、中介服务、展览展示等五大服务平台,向各类文化科技机构和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专业的服务。
  在科技需求上,把握科技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趋势,大力发展基于大文化背景的新型服务业态,发挥科技在文化产业中的支撑作用,强化北京在工业设计、数字动漫、数字影音、网络游戏等文化科技领域的优势,针对科技作用明显的工业设计、数字内容(包括数字影音、数字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等细分行业,研发所需要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如消费电子、汽车、服装行业设计工具软件、数字多媒体内容制作与传输技术等),促进高新技术与文化创产业的互动发展融合发展。具体有:(1)数字多媒体压缩、传输、播放技术;(2)数字产品转换编码技术;(3)分布式多媒体内容搜索与内容管理技术;(4)数字多媒体存储(包括网络存储、海量存储)技术;(5)视频多媒体点播系统;(6)有线电视数字化技术;(7)媒体版权保护技术;(8)互联网出版及数字广播电视的监测管理技术。形成服务北京、辐射全国的北京文化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三、推进福州市文化融合科技对策建议
  1、科学规划、产业联动,促进文化科技融合性的新兴产业发展
  文化科技高融合性的新兴产业,是一个以创意创新为核心,一、二、三产业交融的新兴产业。福州市要紧紧围绕“文化强市”目标,抓紧制定《福州市文化科技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融合创新”为切入点,就文化与科技融合机理、产业转型、产品创新、社会影响、政策环境、战略路径等几大问题展开规划研究,构建文化科技新兴产业理论体系,并努力从政策上和产业上对福州文化产业发展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在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过程中,要确立前沿意识。要密切关注与跟踪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前沿,关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高端创新作用,关注科技对文化建设发展的驱动和引领作用。
  2、制定政策,扶持文化新兴产业发展。文化新兴产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联动、左右衔接的产业链、产业体系的整体发展。因此政府要把原来的要素供给的优惠政策转向技术支持和产业支持,围绕产业龙头企业、核心企业,推动配套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福州市要鼓励各类非公有资本、境外资本投资文化科技产业,政府相关部门要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审批服务,对非公有制文化科技企业在投资核准、土地使用、财税政策、融资服务、对外贸易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
  3、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文化创新体系,加强文化市场和中介机构建设
  要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以先进的科技水平、多样的艺术形式、健康的文化内容、现代的产业功能为发展主线,集中培训、研发、孵化、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推动配套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在具体措施上,将科技基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作为文化创新的两个重要突破口,抓出成效;一是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在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传承和传播体系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古籍保护、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构建中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和提升作用。二是要推进现代科技与文艺创作特别是演艺创作、生产相结合,提升演艺产品的表现力并进而扩大其影响力。三是要推动现代科技与文化产业相交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优势,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并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四是要明晰文化科技工作的目标,调整文化领域的学科布局,促进系统内外的科技资源整合,积极吸引掌握核心或关键技术的科技人才投身文化建设。同时要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建设,积极培育和完善经纪、代理等文化中介机构,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4、积极推进了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在推动文化产业园建设时,不仅要充分发挥本土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还要大力引进科技,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切实增强文化传播力和文化感染力。围绕产业龙头企业和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进行整合,建立功能定位合理、特色明显的文化园区,使文化产业集聚区成为企业和人才的集聚地,文化科技成果的展示窗口。同时,发挥高校、企业、各类协会的专业优势,鼓励参与文化科技产业集聚区建设。
  5、创建海西(福州)文化科技研究院。依托闽江学院创建海西(福州)文化科技研究院,凝聚整合市内外研究力量,积极承担各类纵横向课题,在学术研究、决策咨询、社会服务、国际交流、项目开发、校企合作等方面争取更大成果,努力形成立足福州、服务海西、辐射全国的国内外知名文化产业学术研究中心、资料信息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进一步提升福州本土机构在海峡西岸乃至全国文化产业研究领域的地位,为福州和全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才智。海西(福州)文化科技研究院在定位上,在确保一定的科学研究作为必要的战略储备的前提下,重点关注文化科技创新,在若干优势领域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以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研究、区域文化产业研究、文化产业政策及知识产权研究为主的三个特色研究领域,持续增强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5、摒弃老观念、老思维,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科技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和新的文化表现形式,这一点,人们的看法一般不会有分歧。一些人疑虑的是,科技与文化特别是艺术,属于不同的思维范畴,如果以科技代替了艺术,或以外在的炫目包装淹没了艺术,岂不是本末倒置。这就需要我们既遵循艺术规律,又运用科技优势在创新文化生产方式上用力,使艺术与科技在统一和谐的辩证发展中,创造出优秀的文化产品。福州文化科技产业处在初期阶段,各方面发展都相对薄弱,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产业链尚不完整。福州只能通过集中力量发展区域特色和优势产业,树立区域特色品牌。把文化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产业竞争优势,确立局部的市场领先态势。通过优势品牌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以局部带动整体、以先进推动后进,促进区域产业的集聚和协调发展。要根据福州文化资源特色和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掘闽都特色文化资源,突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打造优势产业链、产业集群,建设“专、精、尖、新、奇、特”的地方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园区。
  6、发挥区位优势,加强榕台产业合作
  福州作为福建省省会中心城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福州的区位优势,促进文化产业人才集聚和榕台产业对接。福州在涉台方面有地理优势,把那些涉台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起来,这是我们的传统优势,是其他城市不具备的,如何尽快对这些可以开发的资源进行产业化,值得思考。我市将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参照对港澳投资者在内地投资政策,鼓励出台允许台商在闽投资建设文化科技产业的先行先试政策。闽台在文化科技产业学术和人才方面的交流也将加强,鼓励符合条件的台湾文化科技专业人才来闽兴业,支持市内文化科技企业聘用台湾专业人才。
  7、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人才是创意创新发展的智力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新兴产业,必须建立起有活力的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管理与激励机制,发挥福州院校、科研机构较多和人才相对集聚的优势,鼓励在榕各类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加强产、学、研的协调与合作,提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同时,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创业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培养和引进各类高级专业人才,构筑文化科技新兴产业人才高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敏锐地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除上述措施外,还要加强对文化科技工作的领导;完善文化科技管理制度;加强文化科技基础建设;加速企业主体到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优化财政投入模式;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科技素养,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等。 
 
 
 
作者简介:李勇(1963~),男,福州市科学技术情报所副研究员。邮编:350014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