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峰书院与林则徐

http://www.fzskl.com  2013-11-25 11:10:00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鳌峰书院与林则徐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关系密切,林则徐入仕后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在该书院读书阶段打下的基础。
[关键词]鳌峰书院林则徐经世致用 
 
 
鳌峰书院为清代培养人才的学府,它对林则徐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和后来入仕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关系很大,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其基础就是在鳌峰书院学习阶段打成的,本文就此做个论述。
一、鳌峰书院沿革及其历史地位
  1、鳌峰书院的历史沿革。鳌峰书院在鳌峰坊,九仙山麓(即今格致中学和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校园内),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福建巡抚张伯行创建。张伯行(1651-1725年)是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东)人,著名的理学家,他提倡程朱之学,宣扬“崇儒重道”,教学宗旨在于育人。书院所学的有《朱子论孟集注》、《四书传统》、《三礼义疏》、《礼记集注》等,强调读书务以小学为先,次四书以及六经与周、程、张、朱、司马(光)、邵(雍)等之书,至于陆九渊、王守仁理学流派则被张伯行视为异端,称“陆王之学不熄,程朱之学不明”①。非理学之书,不得妄读。具体学习内容可分为修身和为学两方面。修身包括立志向、正心术、肃威信等个人品德的教育,为学方面包括敬业、择经、课文三个要求。在张伯行的努力下,闽学的研究有很大发展,它的内涵以清廉、勤政、爱民的面目获得民众的认可。后来,到了郑光策任山长时,由于时代的变化,书院所读的书,已突破了上述有关禁区,而涉猎诸子百家,所学的内容更广了。并强调读书要树立经世致用之志等。
  鳌峰书院设山长、监院、书办各1人,丁役数人。书院历任的山长(校长)有:蔡壁、林枝春、朱仕琇、孟超然、郑光策、陈寿祺等人。书院从创办起,经过历代的不断建设,规模发展很大。书院前为正谊堂、中祀周、程、张、朱五子,后为藏书楼一座,陈列大书橱二三十个,贮藏各种法帖,置经、史、子集若干厨。右祀宋、明闽中先儒游广平、胡五峰、黄勉斋、陈北溪、陈布衣、蔡虚斋为六子祠。其左凿池,周数畝,构亭其上,曰“鉴亭”,亭前悬乾隆御笔的横榜“澜清学海”。稍进有堂曰“名教乐地”。旧肖像,祀福建巡抚张伯行其内。后为山长所居,曰“崇正讲堂”,书舍共一百二十五楹,庖次井饮咸具。其初招延儒士,日给廪饩,以讲明正学为务。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巡抚陈瑸始集郡邑生徒,肄业其中,聘耆儒主讲。
  鳌峰书院很受朝廷器重和福建地方官的重视,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御赐“三山养秀”匾额一面,悬挂于书院正门;五十五年(1716年)御赐经书8部、《孝经法帖》1本、《渊鉴斋清帖》10本;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三年(1738年),各御赐帑金1000两,为诸生膏火;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御赐《律书鉴源》1部。由于皇帝的赏赐,福建督抚大臣、绅豪富商也纷纷捐助。十五年(1750年),福建巡抚潘思榘修葺讲堂,并颁书籍及黄道周《经解》刻板,十七年(1752年),福建巡抚陈宏谋修学舍,更六子祠为二十三子祠。增祀宋儒杨龟山、王信伯、林少颖、罗豫章、李延平、李西山、胡文定、胡籍溪、胡致堂、刘屏山、刘白水、李忠定、蔡西山、蔡九峰、廖槎溪、真西山、明黄石斋凡十七位,祀张伯行、陈瑸于藏书楼下,又建奎光阁于鉴亭前②。
  鳌峰书院招收全省9府1州生员、监生、童生入学。招考要求严格,必须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入学。书院年例于二月十五日以前,由督抚亲临院中举行甄别试。生员、监生试大题,八股文1篇,五言六韵试帖诗1首;童生试小题,八股文1篇,五言六韵试帖诗1首。获奖者始得按期考月课。课期每月二次,初六日一期为师课,十六日一期为官课。考试评定后,生、监超等成绩的取60名为内课,每月每名给膏火银1两4钱;特等的取60名为外课,每月每名给膏火银1两;一等的取80名为附课,不发膏火银。童生仅取正课30名,每月每名给膏火银6钱;附课80名,不给膏火钱③。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广设学堂、书院转为讲授“新学”,鳌峰书院到此撤销,改为校士馆。
  2、鳌峰书院的历史地位。鳌峰书院历史悠久,从创办到撤销近二百年历史,为清代福州四大书院(即鳌峰书院、凤池书院、正谊书院、致用书院)之首,是当时福建的最高学府,其学术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规模等都堪称当时东南第一学府和全国一流的大书院。书院招收优秀学生入学,山长亲自主持讲学,还聘请林春溥、郭柏荫、梁鸣谦、林寿图等各方著名学者讲学,甚至当时有名的大学士李光地都被邀请来讲学,其效果很好。书院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如蔡世远、赵轩波、陈念祖、雷鋐、梁章矩、林则徐、蓝鼎元、张际亮、林昌彝等,他们都是当时“第一流人物”。据《鳌峰书院志》记载,截至嘉庆十年(1805年),该书院共考入进士163人,举人700多人。该书院可谓清代培养人才的摇篮,久享“文薮”美誉,在全国享有文教中心的地位。它对台湾海东书院也有很大影响。
二、林则徐在鳌峰书院学习和生活
  林则徐考入鳌峰书院时间是嘉庆三年(1798年),当时书院的山长(主持人)是郑光策,闽县人,进士出身,是个讲求气节、注重经世致用的学者,他思想开明,为人正直,愤于吏治腐败。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帝游江南,召闽浙诸生会试于杭州敷文书院。时大贪官、权臣和珅监试。和珅故意“于御座下脚几座收试卷”,迫“纳卷者必屈膝”。对此,郑光策偏不买帐。他“侧目之,愤形于色,乃约闽士林乔荫等数人,以长楫退。和珅衔之”④。这说明郑光策是很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他热心办教育,主讲鳌峰书院时,即将学识抱负向学生灌输。他指导学生宗旨:“以立志为先,谓志定而后教有所施”⑤,要求学子树立救世之志,有目的地读书。他在书院开设的课程,面很广,不仅有制义诗赋,还有各种于现世有用的经史典籍等。在郑光策“勤于训迪,严惮有法”的教育下,林则徐勤奋读书,刻苦钻研。林则徐博览群书,研读的范围非常广泛,有儒家经典以及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诸人之作,亦有《老子》、《韩非子》、《庄子》,有《史记》、《汉书》等史籍,还有历代诗文集、笔记、佛经、医书及书法、碑帖等等。他学习方法灵活,善于动脑动手,写有读书札记。其中有的摘记名人名句和警世箴言,有的记书中某段故事,有的记正史之类典籍,如《晋书·文苑传》、《晋书·贾充传》、《后汉书·吴裕传》、《晋书·嵇绍传》、《史记·游侠传》等。从这些庞杂的读书札记中,可以看出,他对儒家学派中的王学与朱子学同样采取并重的态度,变鳌峰书院尊朱抑王的风气。札记中也反映了林则徐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独立思考问题,讲究言行一致的学风,反映他遵循师长的教诲,“以立志为先”,树立经世致用之志了。他所写的大量读书札记,后人把它名为《云左山房杂录》。
  林则徐在书院勤奋读书很辛苦,他还要帮助家里干活。因为那时他家里还很穷,全家生活主要靠父亲林宾日教读和母亲陈帙制作手工工艺品来维持,林则徐为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抓紧课余时间,为家里多做些事情,如,他每天到书院上学,都要先将母亲和姐妹们所剪制的彩花提到店铺寄卖,晚上放学,再到店里收取货款回来交给母亲。另外,他在书院里,加倍刻苦学习,因成绩优秀,经常得“膏火”奖励贴补家用,这种勤俭读书精神十分可贵。除外,林则徐有时还到社会上教读谋生,贴补家用。
  林则徐在书院博览群书中,认真学习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如诸葛亮、范仲淹、李纲、岳飞、文天祥、陈文龙、于谦等,还有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等。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他们诗篇中反映民间疾苦的情况,深深打动了林则徐的心灵,使林则徐深受教育,对他们十分敬仰,并把他们作为人生的楷模。
  林则徐在书院广交好友,得互相切磋学问之益。林则徐在书院中结识了梁章矩、廖鸿荃、杨庆琛、沈廷槐等同学,他们都是有志于学,经常聚会一起,谈论学习,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经济、军事、地理和风俗等,这些同学还常到林则徐家看放鹤,廖鸿荃有诗云:“不敢轻将和靖比,一生孤冷伴梅花”⑥。林则徐与他们交往频繁,特别与梁章矩联系更加密切。梁章矩[1775—1849],字闳中、茝林,号茝邻,晚号退庵,祖籍长乐,清代徙居福州城内,定居在屏山山麓赛月亭,和林则徐家毗邻而居,他的家族,“书香世业”。家中藏书十余万册,林则徐与梁章矩在鳌峰书院,同窗共读于郑光策门下有数年之久,所以,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林则徐后来回忆与梁章矩交往时说:“某未冠,受业于郑进士师,即与居习,继与君居同巷,又同馆于人,数晨夕者有年”⑦。他还写诗说:“与君旧住屏山麓,对宇三椽打头屋”的诗句⑧。梁章矩在一首诗中,也说:“屏麓苔痕润(余旧居在屏山之麓,与君为比邻),钤斋烛影红”⑨。关于他们间的关系,梁章矩说:“究达素心共,惟君情最深”⑩,这说明他们交情之深,更说明他们在业师的薰染下具有共同的“经邦济世”之理想。由于他们是毗邻,往来很频繁,所以林则徐有诗云:“师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可以看出他们博览群书,互相促膝磋商学问的情景。
  林则徐还通过父亲林宾日认识了著名学者陈寿祺。陈寿祺(1771-1834年),又名恭甫,字介祥、苇仁,号左海、梅修,闽县人,家住城内黄巷,进士出身。他比林则徐大14岁,是一位对汉学、宋学都有相当造诣的学者,而且对当时具有某些维新趋向的今文遗说有所研究。他思想开明,重视经世致用,主张“崇廉耻,践礼法,研经术”,并“作《仪利辨》、《知耻谈》、《科举论》示学者”。所谓《义利辨》,说是已突破传统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维模式。认为“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惟以利物为利,无利非义矣。”这种义利观,便是经世派的主张。陈寿祺反对利己,他认为“利己必至害己”。所谓《知耻谈》,就是强调“重廉耻而敦礼让,廉耻重而后有气节,礼让敦而后有法度”。他教导学生立世行事,要“穷不能滥,富不能淫,威不能屈”。关于《科举论》,陈寿祺对它也是有所批判的。“自隋唐而后,设科专以文辞取士乃驱天下尽纳于利禄之徒矣,使学在卒岁穷年枉费日力以从事于其间,甚可惜也”。但是,陈寿祺在这里并不是根本否定科举制度,而是提醒学生不做利禄之徒,应多务经世之学。陈寿祺著作宏丰,主要有《五经异议疏证》3卷、《尚书大传定本》3卷、《左海经辨》4卷、《洪范五行传辑本》3卷、《欧阳夏侯经说考》1卷、《齐鲁韩诗说考》3卷、《礼记郑读考》4卷、《说文经话》2卷、《左海文集》10卷、《左海诗钞》、《绛跗草堂诗集》76卷,汇编成《左海全集》行世。自从林则徐认识陈寿祺后,因两人志同道合,便结为忘年之交,交往密切。林则徐在其日记里载有陈寿祺回忆其同林则徐交往的文字称:“比数过从,通悃愫,讨文字,欢甚”。林则徐得到陈寿祺的激励和指点。陈寿祺对林则徐寄托着很高的期望。道光二年(1822年)三月,林则徐进京受命,陈寿祺赋诗三首送行。第一首盛赞林则徐在浙江的“治绩”;第二首对林则徐日后任官提出了热切而诚挚的希望,也抒发陈寿祺自己对当时吏治的憎恶心情;第三首叙两家的世谊和推崇林父宾日。为此,林则徐也写了《答陈恭甫前辈寿祺》五言长诗三首,感谢陈寿祺的推许和鼓励。这三首诗中的第一首表示对陈寿祺一向崇敬之情,说自己“束髻读公文,珍如觏鸿宝”,并记述在林下和陈的亲密交往——“去年栖衡门,晨夕倾怀抱,游目窥景林,敷衽榷前藻,迹如云龙随,谈亦糠秕埽”。第三首赞扬陈的学术造诣。并期望有名山之作。其中第二首是林则徐对当时政治腐败的指斥。他意识到这是封建社会危机的病根,他希望最高统治者能够知人善任,整顿吏治,医治病根。他自勉要作一个出淤泥而不染,不随波逐流,不尸位素餐的“好官”。这首诗贯穿林则徐经世致用的思想,反映他的政治见解和抱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要求革新政治的意愿。可以说,这与陈寿祺的思想是相呼应的。
  在鳌峰书院读书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和里中同辈组成真率会。其组织订有《社规二十事》,主张反对泥古,反对守旧,反对虚伪,是比较开明的一种结社。真率会一个月集会几次,讨论文字,上下古今等。经常参加活动的林宾日、赵庆田、谢曦、陈烺、林芳春、林雨化等人,林则徐随父亲也积极参加其活动,扩大眼界,鼓吹社会进步。
  林则徐从13岁(1797年)到20岁(1804年)考中举人之前,在鳌峰书院读书达7年之久。这是他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他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父母师长的教诲,书院“经世致用”学风的熏陶,学友之间的切磋帮助,自身的刻苦学习,博览群书,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营养,并在社会实践中身体力行,这一切使他学到许多工作本领和做人的道理。
三、鳌峰书院对林则徐从政为官的影响
  上述讲到林则徐在鳌峰书院读书阶段学到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工作本领,这为他从政为官以后,建立丰功伟绩产生很大影响,具体说如下几点:
  1、林则徐在鳌峰书院学到的本领为他顺利走上官场创造条件。嘉庆九年(1804年),林则徐结束在鳌峰书院的7年学习,是年秋,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他的才能受到家乡前辈的重视和推崇。乡前辈林芳春赞扬他是“福州一活宝”。嘉庆十一年(1806年)秋,林则徐受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之聘担任书记(抄写员),协助房永清管理海口商贩、洋船出入收税、台运米粮、监放兵饷、听断地方词讼等事宜,得到房永清的看重,同时,林则徐也了解到当时厦门的社会状况。嘉庆十二年(1807年)春,林则徐入闽抚张师诚幕,司笔札。林则徐在张幕任四年,得到张师诚的赏识和帮助,并陆续获知了不少掌故和有关兵、刑、礼、乐等方面的知识。对此,金安清在《林文忠公传》中说:“张兰渚中丞抚闽,招入幕府。张为乾隆枢直旧臣,精吏治。公相从四、五年,尽识先朝掌故及兵、刑诸大政,益以经世自励”,这就是说明。嘉庆十六年(1811年)二月,林则徐第三次在京参加会试,四月二十七日以殿试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成进士。同年,林则徐便以进士身份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习清书。三年后授为编修,被派充国史馆协修。嘉庆二十年(1815年)三月,派充撰文官,九月,派在翻书房行走,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十月二十三日,林则徐又派往清秘堂办事。他在京都第一次任官职,就注意到民生。他关心国家大事,经常阅读邸报,收集各地资料,苦心求索医治疮痍和国家富强之策。李元度在《林文忠公事略》中说:林则徐抓紧时间“力学而潜修”,“益究心理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林则徐在京都任官的这段时期内,获得了许多知识和办事本领。从上看来,林则徐从鳌峰书院出来后,能够顺利地走上官场,并取得很大成绩,这就与他在鳌峰书院阶段的成长分不开的。
  2、林则徐从政以后,历官多省,办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实事,其政绩可佳,这就是与他在鳌峰书院所学的经世致用本领的运用有关。林则徐走上官场后,先后历官14省,他从政清廉、办事公正,为国为民做了大量好事。如林则徐在浙江接任杭嘉湖道时,认真治理海塘水利,在防御海潮、保护农田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林则徐在江苏布政使时,江苏地区经常发生水灾,他深入调查研究,根据灾情提出了倡捐、煮赈、货送、留养、收孩、瘗棺、捐衣、劝粜、养佃、典牛、借籽种、禁烧锅等十二则建议,经两江总督陶澍采纳后,奏请施行,并取得成效,得到民众的赞扬;林则徐在河南、山东任河东河道总督(也称东河总督)时,认真办理两省黄河、运河的修防事务,并 “绘全河形势于壁,孰险孰,一览而得”,作为指导山东、河南境内的黄河、运河水利建设工程,取得很大成绩,林则徐还指出改黄河北流的设想,这是很有远见的;林则徐在湖广总督时(统辖湖北、湖南军政大务),很重视防汛抗灾工作。在林则徐的指导下,湖广地区的防汛工程有很大加强,如道光十八年(1838年)秋,林则徐亲自赴武昌,从汉阳溯襄河上至汉川、沔阳、天门、潜江、荆门、京山、钟祥,查看水势,督防堤工,又从荆江顺流而下,查看江陵、公安、石首、监利所修土石各工。由于处处修防稳固,“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实为数十年来未有之幸”。同时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林则徐在云南任云贵总督时,根据云南矿产丰富的特点,主张民间大力开采矿产,特别是银矿,他为了调动和鼓励商民开发矿业的积极性,拟订了“宽铅禁”、“裁浮费”、“严法令”、“杜诈伪”等四条章程。林则徐的冶矿思想,突破了过去愚昧,颟顸顽固守旧的许多禁令,这在一方面可以缓解国家银贵钱贱的危机,另一方面亦使凋敝不堪的矿冶业获得生机,促进云南经济的发展,以上所举林则徐任职期间,兴修水利、救灾、防灾、开采矿业等实践,并取得显著成绩,这就是林则徐早年在鳌峰书院学到经世致用本领的运用。
  3、林则徐在鳌峰书院博览群书中,对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非常钦佩,如李纲、岳飞、文天祥、陈文龙、于谦,还有诸葛亮、杜甫、白居易等,并以他们的功业自勉,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道光三年(1823年),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时,办案公正认真。他面对繁多的案例,采取了严肃、认真的态度,案件不论巨细,都亲自裁决,“一切谳牍,皆出亲裁,不肯稍为假手”,连重要验尸,也必亲自动手,细辨尸伤轻重。林则徐还下令各州县的官吏,也要亲自裁决,不准假手别人任听署报。林则徐为澄清案例,填塞假案案路,他下令“严办诬告,办拿讼师”,使“讼师鬼域伎俩,穷无所施”,“以冀此风稍息”。经过林则徐的努力,四个月内就将原积压的京控案件十分之九得到了处理,并连续捕获“窃匪”数起,中有“‘积匪’10余名”。由于林则徐办案有功,道光七年(1827年),擢升为江宁布政使。再说,道光十九年(1839年)初,林则徐赴广州禁烟态度非常坚决,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的决心。他提出,鸦片走私“骗人财而害人命”,外国鸦片贩子“以此物蛊惑华民,已历数十年,所得不义之财,不可胜计,此人心所共愤,亦天理所难容。”他要求走私和贩卖鸦片的十三行洋商限日将所有的鸦片尽数缴出,并写“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的书面保证。洋商头目伍绍荣看到事态严重,试图幸免,主动陈述“愿以家资报效”,妄图用巨额行赌解脱。林则徐对此无比愤怒,痛喝:“本大臣不要钱,要你脑袋!”当场将伍绍荣等斥退。由于林则徐办事认真,为官清廉,执法严格,收缴了大量鸦片,据统计,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初,共收缴了鸦片19187箱,这些鸦片在林则徐的主持下,从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十五日(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销毁,历史上称为“虎门销烟”。虎门销烟胜利是一个伟大壮举,它震惊中外,使鸦片贩子和包庇走私者为之失色,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虎门销烟以后,英国政府不甘心失败,挑起了鸦片战争,中国军民在林则徐的领导下奋起反击,在广东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以上所说,林则徐在办案,严禁鸦片,抗击外来侵略中所取得显著成绩,就是受以上所说的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的事迹鼓舞分不开的。
  4、林则徐在鳌峰书院求学多年,对书院培养人才的良好学风很熟悉,这对他后来走上各省任职时,对有关书院的建设起有很大指导作用。林则徐历官十余省,他每到一省任职,鳌峰书院的好学风便带到那里传播。比如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他任杭嘉湖道时,对敷文、崇义、紫阳三书院存在不合理制度进行改革。他针对“三书院”存在不能随课升降发给学生津贴的弊病,下命按学生甄别的名次发给津贴费,并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楹帖的鼓励,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林则徐如此关心青年学生学习,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才;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月,林则徐在开封接任河南布政使。他关心地方文教事业。他曾到大梁书院考察,了解张伯行家乡的办学情况。当时,林则徐还为河南巡抚杨国桢刊成的《十一经音训》一书写了序,序中说,张伯行曾任福建巡抚,创建鳌峰书院,“手授诸生课程,并锓刻经传诸书,发资肄业,故鳌峰藏书称最富。而吾闽人才,百年来多所成就,咸颂其德不衰”。林则徐读书于鳌峰书院,熟闻张伯行课士之法。这次,林则徐到张伯行家乡供职,决心仿效他,“思以公之教闽者教士”,这对大梁书院是一个很大促进。再说,道光十七年(1837年)三月,林则徐抵武昌任湖广总督,他很重视书院学生的考绩。林则徐为了培养人才,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春,亲赴贡院,“甄别江汉书院肄业各生,应试者六百六十二人”。以后,他还多次到江汉书院考课,反对舞弊,鼓励学习好的学生。这样有力促进了江汉书院的发展。另外,林则徐在各省任职中,还提拔许多能联系实际,有实干能力的人才。
  总之,鳌峰书院给林则徐影响很大,他走上官场后,建立的丰功伟绩,表现的高风亮节,在很大程度归功于他在鳌峰书院读书阶段打下的基础。
  
注释:
①《张清恪公年谱》下卷,康熙五十二年十二月。
②林枫:《榕城考古略》卷中,坊巷第二。
③《鼓楼区志》下册,方志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927页、第1291页。
④《福建通志》总卷四十,《福建儒行传·清郑光策条》。
⑤《福建通志》总卷四十,《儒行传》卷五。
⑥《林公则徐家传饲鹤图暨题詠集》,第31页。
⑦《林则徐全集》第五册,文录,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471页、第388页、第388页。
⑧《林则徐全集》第六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37页、第23页。
⑨梁章钜:《送少穆携眷入都》,见《退庵诗存》。
⑩梁章钜:《师友集》第二卷,第2页。
《福建通志》总卷三八,《福建儒林传·清陈寿祺条》。
《利义辨》,《左海文集》第三卷。
《知耻说》,《左海文集》第三卷。
《科举论》,《左海文集》第三卷,第22页。
郑丽生:《林则徐诗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30页。
陈寿祺:《左海诗钞》第一卷,第20页。
耒新夏:《林则徐年谱》,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页、第22页、第29页、第483页。
李元度:《林文忠公事略》,《国朝先正事略》卷25。
缪荃孙:《续碑传集》,光绪十九年刊本,卷二十四。
《林则徐集·奏稿》中,第615页。
《林则徐全集》第七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30页。
林则徐:《云左山房文钞》卷四。
《林则徐集·公牍四》第16至19页。

 

 

作者简介:萧忠生(1940~),男,原福州市社科联调研员,原市社科院副院长、副研究员。邮编:350004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