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张元幹的人格精神

http://www.fzskl.com  2014-10-27 11:15:34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张元幹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张元幹慈孝、好学、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人格精神,源自于其的家学与挚友影响,及生活经历尤其是在金兵入侵,大片国土沦陷宋王朝求和苟安,主战派受打击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的挫折历练。

[关键词]张元幹人格精神

 

 

张元幹(1091-1171),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福建永泰嵩口月洲人。是北宋末南宋初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经历了北宋末年外敌入侵、朝廷腐败、社会动乱时期,一生为官时间不长,地位最高时任“正议大夫充抚谕使”,但时间很短,致使在《宋史》正史中竟见不到他的名传。家贫出孝子、国难见忠臣。在民族危难时期,张元幹孝敬长辈、善待友人,用文弱之躯亲身参加抗击金兵的战斗。同时写了大量的诗词表达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抱负,抨击割地求和的卖国行为,对敢于与主和派斗争的义士给予同情和支持。凸显出张元幹的人格光辉。

一、张元幹人格特点

人格指人的道德品质,它通过人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在与人交往中,在处理事务中看出一个人的人格品质。亲人、朋友的评价是对人格的最好注释。

名贤对张元幹评价一般通过题跋这一形式。题跋是后览者阅完其所作的诗词、歌赋、文章之后有感而发的真言。题跋抒发出来的情感,不但是对作者诗文的评论,更多的是对作者为人的评价。张元幹好游历,“凡所游从,皆名公胜流”①结交了众多的名士,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芦川归来集》收集了宣政间29位名贤的题跋,他们都是张元幹的好友,试选取几段,可以窥见张元幹为人之一斑:

张元幹好友苏庠在宣和六年四月十九日题跋:“仲宗隆于慈孝,盖天性然也。苟其本立矣,则积而为事业,发而为辞章,岂复有二道哉?有德者必有言,其仲宗之谓乎!”

睢阳王浚明题跋:永福张仲宗,国士也。忠厚足以劝薄俗,义风可以厉浮浅,至于纯孝锡类,追远奉先,出于天性生质,又何疑焉?

新安朱松于绍兴壬戎十月七日在连江玉泉寺为张元幹写了题跋:仲宗孝爱忠厚之意,见于笔墨之间,盖不独文字妙当世也。

刘路宣和壬寅题跋:文章可以感人,非有本者不能也。仲宗去亲庭,适数千里外,见于行事,皆忠厚悃愊,与世之游子异矣。故其自叙,使人读之慨然增邱垄之念。

鄱阳汪藻于宣和甲辰四月六日书:仲宗尊祖追远之牍,叙事记久之文,余不复赞。其赠言皆百世之士,后之观仲宗者,可以知其为人矣。②

《芦川归来集》原序为张元幹之子靖在收集整理出版时所作。这篇序不但叙述了《芦川归来集》收集整理过程,并对张元幹为人为学作了评价。儿子看父亲自然有与他人不一样的视角,序中首先对张元幹学业习惯的评价“芦川老隐之类文也,盖得江西师友之传,其气之所养,实与孟(子)、韩(非子)同一本也。”“公博览群书,尤好韩集、杜诗,手之不释,故文词雅健,气格豪迈,有唐人风。”③表现张元幹得江西诗派真传,与孟、韩同一本,学习刻苦,手不释卷形成那个时代文词雅健、气格豪迈的一代文风。

为张元幹写跋的名贤都是当时的名士,也是张元幹好友,经常进行诗词唱和,一起游历,友谊深厚,了解深刻,他们对张元幹的评价应该是客观的。张元幹之子靖评价张元幹也没有过分的溢美之词。从他们的评价中看出张元幹人格中最突出的特点。

(一)“隆于慈孝”。张元幹的孝在《祭祖母彭城郡夫人刘氏墓文》和《芦川豫章观音观书》中得到充分体现。彭城郡夫人刘氏是为张元幹的祖母,由于墓地在荒山深林,樵牧不至,已被荒草淹没数十年。张元幹“道过墓下”,“翦伐荆棘,扫除阡隧”,进行祭拜,并刻文以告后来。为荒芜多年的祖母墓,除草、整修、祭祀。但“仲宗为非刘氏所出之孙,乃能切切如此,便加赞美。”④能为非亲祖母祭扫,这种孝行实在难能可贵,表明这不是所有人所能为所愿为的善举。在《芦川豫章观音观书》中,张元幹自述为母修墓道、筑凉亭,并“奉二代画像于正寝,择净人严香火洒扫之役”,让过往者了解“文靖宅地”。同时,为亡母墓“缭山以垣,加植松柏,揭氏号于门,庶别他坟”,还“收伯叔兄弟之葬”,并“是书以传于家”。做完这些,他才感到“亦复何憾”。⑤这些善举在乡人中产生了极好的影响,在他的诗友中更是声名鹊起。豫章洪刍曰:“扫除先远之邱墓,掇拾祖德之手泽,真子孙职也,而又能以文字翰墨发明之,仲宗之于是举也,于是为得矣。退之称欧阳詹慈孝最隆”,“其为文章善自称道”。这是欧阳詹自己说的,他认为“仲宗亦云”,即张元幹慈孝才是“最隆”的⑥。元幹好友陈瓘曰:“为士而能尊其祖,为子而能干父之蛊”,“足以有誉于世矣”。⑦两篇祭文写得真实感人,让世人看到了张元幹的一片慈孝之心。难怪他的诸多好友都一致认为,张元幹是一位“笃于礼义孝爱之道”⑧之人。孝是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张元幹以孝立身,因孝闻名,孝构成张元幹人格的重要内涵

(二)绝俗之文。张元幹“其文清新而不群”,不浮夸、不虚言、表正气,是内心真实地反映。这一评价并非溢美之词。张元幹诗词或抒怀、或言志、或咏物,很少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真情实感的表露。纵观张元幹诗词有两大特点:前期即36岁前,这一时期词风,李纲评价是“听其言鲠亮而可喜,诵其文清新而不群。”明代毛晋在《芦川词》跋中写道:“人称其长于悲愤,及读《花庵》、《草堂》所选,又极妩秀之至,更堪与片玉、白石并垂不朽”。⑨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张元幹的词作,“多清丽婉转,与秦观、周邦彦可以肩随。”但不与“嘲风咏月者所可同日语”。在张元幹36岁后,参加了李纲抗击金兵战斗,词风因之大变。这个时期词“内容以悲愤为主,音调慷慨悲壮,读之令人振奋鼓舞。”⑩“文字妙当世”。说明张元幹诗词在宋代之后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

(三)高世之行。张元幹关心社稷、立志报国、不惧权贵、不羡名利、疾恶如仇、不与卖国贼为伍、胸怀磊落。在民族矛盾严重和国家存亡之际,张元幹强烈的爱国情感融入他的诗词之中,一改以往的清丽委婉之音,而变为激越、悲壮。其《石州慢》一词便是这种转变的始作:“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其忧国爱君之心,愤世嫉邪之气,间寓于歌咏。”特别是他不怕得罪权臣、不避嫌畏祸的精神,更令人钦佩。两首《贺新郎》,一寄李纲,一送胡铨,成为爱国诗词的千古名篇,“微而显,哀而不伤,深得三百篇讽刺之义。”忧国爱君、疾恶如仇、支持正义事业一如既往。从名贤和子孙的评价中,让我们看到一位胸怀报国之志而不得伸,但意志坚定,对主和派不屑与伍,对主战派坚持抗金人士的崇敬和支持的爱国文人形象。

二、张元幹人格特点的形成

慈孝、好学、关心社稷、立志报国是张元幹人格最突出的特点。张元幹人格特点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他经历的坎坷曲折和人生磨难之后,以自己的学识认知判断的结果。

(一)家教渊源

张元幹生于豪门大户之家。祖父张肩孟,皇祐五年(1053年)进士,官至朝散郎,通判歙州,赠少师,谥文靖。生有五子,相继登进士第,都做了官,被时人誉为“丹桂五枝芳”。最小儿子张动,便是张元幹父亲。张动,字安道,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诗人。张元幹从出生至15岁,均在福建永泰嵩口月洲读书、生活。月洲是闽中永泰县嵩口镇一个遍地长芦苇的小山川。一条小溪在村中缓缓流过,冲击形成类似月牙形状的小洲,故取村名为月洲。村对面一巨岩似金鸡,称金鸡岩,小溪流经岩下与岩石碰撞发出奇特声响,宛若金鸡啼唱。在岩下形成一深潭,名“蛰龙潭”。张元幹伯父宋进士张沃有吟潭诗云:“蛰龙潭里蛰,潭上风波急。一旦飞上天,鱼虾不相及。”张元幹从小在风景奇丽的小山村生活,吸取了天地之灵气,造就他聪慧、敏悟、善友、尊亲的个性。家中丰富的存书,使其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天资聪慧加上悉心苦读,小小年纪就已熟知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到15岁随父至河北官廨(在临漳县)生活。此时其父常与客人唱和,元幹时常加入其中。小小年纪思维敏捷,“辞藻可观,莫不骇其敏悟”。20岁张元幹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向东湖徐师川先生请教。同时经常参加江西诗派洪刍、洪炎、苏坚、苏庠、潘淳、吕本忠、江藻、向子等的诗社活动,与这些名家赋诗唱和,不但结识了朋友也增长了学业。21岁张元幹随父进京都汴京入太学,为太学上舍生。进入正规学校就读,其学业诗词有了飞跃进步。正如庐陵欧阳懋跋中所言:“……再会于京师,仲宗事业日进,又数年复见之,则已卓然为成材矣,盖其天资夙成,素有以过人也。至于竭力松楸,克勤礼享,笃于礼义喜爱之道,所谓文质彬彬者欤?”表明在二十多岁虽然未有功名,但已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诗词名家。

张元幹舅父向子 (1085-1152),字伯恭,号芗村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在金兵南侵的时候,曾在潭州亲自率领部队和金兵作战,并且坚决反对和议,是一位富有爱国思想的人。他对张元幹爱国思想形成有直接影响。张元幹是一位胸怀壮志的青年,在国家存亡的关头他并不甘心仅仅舞文弄墨,迫切要求投身火热的抗金斗争,为统一祖国做一番事业。他在《陇头泉》词里追忆年轻时代的生活说:“少年时,壮怀谁与重论。视文章,真成小技,要知吾道称尊。奏公车治安秘计,乐油幕谈笑从军。”“整顿乾坤,廓清宇宙,男儿此志会须伸”这就是他年轻时要求从军上前线抗击金兵心情的真实写照。表明家庭环境熏陶、亲人教诲,为张元幹人格精神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朋友引导

朋友是一盏明灯,朋友是一面镜子。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有高尚人格的贤士都交有诤友。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除了可理解为忠臣直言敢谏,指出君王过失外,主要还是指以友为镜,因为知心换命的朋友会对你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张元幹人格精神形成与朋友的引导分不开的。张元幹朋友众多,江西诗派洪刍、洪炎、苏坚、苏都是他的朋友。但对张元幹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有三个人:一是徐俯,字师川。大观四年(1110年),张元幹二十岁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市)拜东湖徐师川为师。徐师川累官司门郎。金兵攻陷开封,张邦昌投降。金立伪齐,让张邦昌作傀儡皇帝,徐俯拒绝为官,回南宋,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徐俯不愿在伪政权为官的民族气节,是非鲜明的政治立场,对张元幹思想产生很深影响。二是陈了翁。宣和二年(1120年)张元幹32岁,结识陈了翁并陪他游鼓山,达月余。陈了翁以诗词闻名,且有强烈的爱国忠君思想。这一次聚会对张元幹思想产生极大影响。陈了翁(1057-1124),名瓘,字莹中,号了翁,又号了堂、了斋,南剑洲沙县(今福建省沙县)人,神宗元丰三年(1079)进士,哲宗朝,劝宰相章惇消朋党、取中道以救时弊,阻止蔡卞党人弃《资治通鉴》书板;徽宗朝,劾罢蔡卞、章惇,几次因正直敢言为权相排斥,被迁谪流徙。陈瓘不畏权贵、刚直不阿的性格给张元幹留下深刻印象。张元幹性格又与陈瓘有许多相似之处,张元幹在《跋了堂先生文集》中回忆自己“宣和庚子(1120年)春,拜忠肃公于庐山之南,陪侍仗履,幽寻云烟水石间数月”从中学习做为人处世道理,引发了张元幹对国事的关心。为他后来支持李纲抗金、支持胡铨上疏弹劾秦桧的行动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此后张元幹思想产生了很大变化。从一介书生逐步变成一个关心国家大事、具有激情的爱国诗人,他的诗词中也增加了许多关心国事的内容。三是李纲。张元幹爱国思想的升华是在认识李纲之后。宣和六年(1124年),张元幹34岁访李纲于无锡梁溪,两人相见畅谈国事,纵论古今,语稍洽,遂成莫逆。古语云:“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张元幹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熏陶,一旦有明师指导,思想即产生质的飞跃。

靖康元年(1126年),张元幹36岁。该年金兵大举侵犯宋朝边界,战与和争论激烈,主战派李纲占了上风,宋钦宗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征召张元幹为行营属官。当时金兵渡过黄河,围攻汴京,李纲坚决抗金,力谏死守。张元幹即上《却敌书》,表达了抗金的决心,同时投入李纲指挥的京城保卫战。冒矢雨,亲临城上指挥杀敌,与敌兵日夜奋战。“城守麾强弩,诸班果翕然。云梯攻正急,雨箭勇争先。中夜飞雷炮,平明破火船。”体现一个爱国青年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英雄壮举。这一次参战对张元幹一生影响极大,让他看到了同仇敌忾抗击外敌的成效。同时也感到“国步何多难”。

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重新起用李纲,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张元幹同时被召回,为朝奉郎、将作少监,高宗对元幹一时恩宠有加。建炎三年(1129年),赠正义大夫,充抚谕使,御赐金牌“虽无銮驾,如朕亲行。”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41岁时张元幹政治地位达到了人生的顶点。他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意识更为强烈,“不堪宗社辱,一战靖烟尘”。“九庙安全日,三军死守心”。在亲身参加抗金的战斗中,张元幹从一介书生成长为敢于发表个人见解,慷慨论政,为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勇敢战斗的勇士。

(三)挫折历练

遭受挫折、受到迫害对人的性格会产生重大影响。有的人在打击迫害面前屈服弯腰,有的人意志却更加坚定。张元幹属于后者,这也是他人格的闪光点。当时庸官当道,一些朝官被金兵气势吓倒,四处散布议和投降论调,“游说尽奸臣”。京城保卫战虽然取得了胜利,仍不忘与金兵议和。由于高宗信任主和派,李纲为相仅在任七十余日即被罢免。张元幹支持李纲抗金,难免受投降派之谤。特别是看到高宗定居临安,无心收复失地,以求“苟安”,更为不屑。同年,朝廷任主和派首领秦桧为参知政事(相当宰相),主和派把持了朝政。秦桧为人奸诈,屡屡打击主战派官员,朝中许多正直的官员不愿与秦桧同流合污,纷纷辞官,退隐山林。张元幹当然不例外,象徐师川不愿在伪政权当官一样,辞去了右朝奉郎官职归里,从此结束了他短暂的政治生涯。在福州其间,虽然不再担任官职,但他时刻关心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大事,其间写了大量诗词,表达自己抗击金兵的决心和忧国的情感。“小隐故山今去好,中原遗恨几时休”。(《次韵陈德用明府赠别之什》)“西窗一夜潇潇雨,梦绕中原去”。(《虞美人》)他仍然关心社稷,牵挂沦陷的中原失地和惨遭涂炭的黎民百姓。

张元幹挂冠回归故里后,过着交朋结友、游山玩水的休闲生活。交游的多是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仍然关心收复中原大事。绍兴八年(1138年),枢密院编修胡铨上疏反对议和,请斩秦桧、王伦、孙近三奸臣以谢天下。朝野震惊,秦桧一伙恼羞成怒,唆使亲信诬陷胡铨,将其贬谪新州。许多同僚畏惧秦桧权势,避之唯恐不速,张元幹却不顾个人安危,不惧得罪权贵,亲自为胡铨送行,填了一阙《贺新郎》,表达自己反对议和的立场和对主和派割地求和的义愤。同月,李纲于福州上疏,反对朝廷议和卖国,张元幹又填《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抒发自己“气吞骄虏”的壮志和对奸佞所谓“欲息干戈”的义愤。这二首《贺新郎》表达了张元幹支持抗金、收复中原的鲜明态度,对胡铨、李纲坚决主战、反对议和的行动表示无限的钦佩,并给予坚决支持,期盼李纲继续高举抗金旗帜,为收复中原作出贡献,并劝诫统治者不要忘记“遗恨琵琶旧语”,要吸取前朝亡国教训,其爱国忧民之情在字里行间闪耀。

宋绍兴十年(1140年)张元幹50岁,壮志未酬,爱国之志不改。“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水调歌头》)和历史上爱国志士一样,进入晚年已失去施展抱负的机会,他只能隐居。是年一月李纲病逝,张元幹悲痛万分,作《挽少师相国李公五首》悼念,又作《祭李丞相文》、《再祭李丞相文》拜祭悼念。李纲的死对张元幹打击极大,一代抗金名将带着他的遗憾走了,官居高位的李纲收复中原的志愿都无法实现,何况他一介书生,职低言轻,要想实现抗金收复中原谈何容易。因而萌生厌世之情,是年春作《庚申自赞》,自号真隐山人,向往“遇饮辄醉,著枕即寐,一念不生,万事不理”的隐士生活。

绍兴十六年(1146年)张元幹56岁又写了一首自赞,表达了想过“长庚晓月聊相伴”的道士生活。这阶段除了与友人唱和外,对国事日渐淡漠。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元幹64岁,又写一自赞,表达自己已勇退急流中,要过“心存自在天,脚踏安乐地”,“欢喜待众生,笑亲平一切”、“莫问似不似”的逍遥生活。

一代胸怀“欲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豪迈气概的伟大爱国词人,看到朝廷昏庸无能,奸臣当道,锐气逐渐消退,开始向佛修道。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不得志文人的一般结局。但张元幹表现出的慈孝、好学、关心社稷、忧国忧民的人格光辉仍常留人间。尤其是他的诗词,开一代豪放之风,对后来的陆游、辛弃疾及后世的诗词产生很大影响,成为祖国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但“必须指出由于时代的局限,张元幹也写过一些庸俗应酬的寿词,以及思想感情不健康的作品,这是他的缺点。但与同时代的一般词人比较,这一点小疵,无损于他作为爱国主义词人的杰出成就。他那慷慨激昂的爱国词篇,不仅在南宋词坛上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今天仍然以其强烈的艺术力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注释:

①②③④⑤《芦川归来集》原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9月版,第220页、第203-214页、第220页、第210页、第201-202页。

⑥⑦⑧《芦川归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9月版,第203页、第204页。

⑨片玉、白石:宋代著名词人周邦彦,著有《片玉集》,简称“片玉”;白石:著名词人姜夔,号白石道人,故称“白石”。

⑩摘《词学》第一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版,第94页。

《芦川归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9月版,第220页、第204页、第130页。

摘《张元幹年谱》王兆鹏著,第23页。

摘《芦川归来集》卷九题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9月版,第159页。

摘肖忠生《张元幹生平大事记》第4页。

摘《芦川归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9月版,第25页、第25页、第26页。

摘《芦川归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9月版,第59页、第108页。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三卷,第357页。

 

 

作者简介:张忠松(1949—),男,原福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邮编:350004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