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福州城乡发展

http://www.fzskl.com  2014-04-23 16:47:02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新型城镇化是与传统城镇化相对而言的,新型的“新”就是由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人口数量增长及空间扩张,改变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型产业及信息化为推动力,追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发展道路。当前,福州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就是要在更高起点上加快推进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精心打造美丽福州,提高城市宜居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关键词]推进福州新型城镇化统筹一体化

 

 

新型城镇化是与传统城镇化相对而言的,新型的“新”就是由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人口数量增长及空间扩张,改变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型产业及信息化为推动力,追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发展道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及城市管理水平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当前,在我国经济整体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背景下,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福州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在更高起点上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市与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精心打造美丽福州,提高城市宜居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状况

  近年来,福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福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省会中心城市为着力点,实施“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城市发展战略,强化闽江口城镇密集区建设。建成了以福州城市为中心,福清、罗源为副中心,沿海高速公路、国道干线和闽江为轴线的闽江口“T”型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筑成了城镇群体内部结构较现代的交通网络。同时,加强外围卫星城镇的建设,抓紧罗源、金山、青口特色工业园区和大学城建设,做大福州城市体量,集聚了城镇人口,使福州城镇化水平得到提升;涌现出了一批像闽侯青口镇、福清龙田镇、长乐金峰镇等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小城镇,福州城区的城镇化率达到100%,大多数的县(市)城镇化达到35%左右,全市新型城镇化进程呈现出城乡同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

(一)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福州市加快推动城市中心城区改造发展和新区建设,加大各县(市)域建设力度,城市框架不断拉大,产业、人口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截至2012年底,市区建成区面积220 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0万人;七个县(市)城建成区面积接近11408平方公里,人口385万人。其中,长乐、福清撤县改市,建成区面积合计50平方公里,人口190万人,做大做强了福州次中心城市。

   目前,全市城镇人口720多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3 3%,比“十一五”末增加了12个百分点。按照福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围绕“富民强市、和谐宜居”的发展定位,着力构建文化特色鲜明、产业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宜居、发展活力旺盛的四级现代城镇体系,修编了新一轮《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提出了大福州市空间发展构想,确立了“两轴两翼、双核三区”的空间结构。同时,以13个省、市试点小城镇建设为主体,修编了县城总体规划,完成了小城镇规划,从发展空间、建设布局等方面提出了县域城镇未来发展构想。

(二)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福州市逐年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发展水平。马尾新城建设全面启动,螺洲大桥等项目基本建成。鼓岭综合整治及保护开发成效显著,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打响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造林绿化38 9万亩,新增300万平方米城市公共绿地,中心城区75条内河基本完成清淤,西湖和晋安河、新西河、东西河、新店溪等内河综合整治初见成效,光明港至森林公园绿道等一批项目建设完成。启动建设24项重大水利项目,治理水土流失13 8万亩。着力缓解群众出行难问题,地铁1号线全线动工,新建和改扩建市政道路22条,实施74公里市政道路亮灯工程建设,新增公交车辆469辆,新辟和优化公交线路79条。道路交通安全、违法建设、户外广告、违法采砂等专项整治活动深入开展,“数字城管”系统投入试运行。福莆宁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签订实施,“旅游一票通”等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306项,开展大气PM2 5监测,成功创建5个省级以上生态县(市)区、59个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80公里,新增更新农村客车108辆,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000口,新建改建农村卫生户厕5888户,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21家和村卫生所1024个,完成1058个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解决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造福工程”搬迁3100人。

(三)城镇示范工程建设火热展开。近年来,全市积极推动城镇示范工程建设,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积极促进强农惠农富农。福州成为全国“农超对接”试点城市,并获得“中国鱼丸之都”、“中国纯天然远洋捕捞产品产销基地”等称号,福州茉莉花茶获评“世界名茶”,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

   2012年,全省13个省、市试点小城镇全面推进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等项目,全年实施项目289个以上,完成投资超过99 14亿多元。青口、荆溪等6个省级试点镇全年实施项目166个,完成投资70多亿元;渔溪、古槐等7个市级试点镇全年实施项目123个,完成投资23 20多亿元。长乐市江田镇以项目带动建设,完成江田人民公园、福北线(友爱—江田)路段慢车道和绿化带等七个项目,总投资2 05亿元。今年,还有许多续建、新开、储备项目,计划投资5 8亿元。新农村建设“百村竞赛”等活动深入开展,培育出晋安宜夏、福清溪头、长乐青山、永泰芋坑等精品示范村。2013年全国百强县名单之中,福清、长乐仍居榜首。同时,坚持政府主导,突出规划引领,加快推进城镇新型社区建设。实施危旧房(棚屋区)改造180万平方米,综合整治老旧住宅小区75个,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3 43万套,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四)产城互动的力度加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福州市积极推动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有效带动了产业集聚。市委、市政府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围绕产业发展定位和现有产业集聚优势,引进了一大批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落户各产业集聚区。以城乡一体化为重点,以福莆宁同城化为互动,全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速推进福清、长乐、闽侯、连江等四县(市)与中心城区“无缝对接”,健全完善县(市)区对口协作机制,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和活跃镇域经济,促进次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全力推进福莆宁同城化,全力支持和融入平潭开放开发,增强闽东北城市群的集聚辐射功能。完成投资1016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59 2亿元,其中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

(五)城镇管理水平有所提升。近年,福州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促进中心城市规模做大、功能做强。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探索方法途径,城镇管理趋于规范。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通过对中心城区和县城市政设施、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进行集中整治,对乡镇卫生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推进“平安福州”建设,下大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5 05%,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下降25 9%。有效解决了一大批信访积案等热点难点问题,省会中心城市保持和谐稳定,福州市先后荣获全国综合实力五十强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宜居城市,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城市等20多项全国光荣称号。2012年根据央视调查,休闲时间排名前十的省会城市福州位列第九、荣获“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称号等。

(六)配套改革持续推进。近年,福州市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格局。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户口登记条件,一些县区坚持农村人口进城保持原有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计划生育、各种补贴政策不变,吸引了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2012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20多万人,占全市人口61 95%;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落实就业培训,城镇新增就业13 3万人,转移农业富裕劳动力4 6万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建项目151个、10 69万套,提高了城镇低收入家庭和新进城人员的住房保障水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全面实行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2012年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二、 存在主要问题

     福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国、全省先进城市的发展水平相比仍然有一定距离。最近,据中国城镇化质量排名获悉,厦门位居第八,是福建惟一上榜的城市。福州作为福建省会城市,城镇化率为仅为63 3%,与厦门相比,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一些县(市)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认识、空间、规模、速度等方面还不平衡,整体发展尚欠活力,吸纳农村人口、集聚产业等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等,须予正视。

(一)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目前,不少人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仍存在不少模糊认识。一是对新型城镇化意义认识不够、摆位不正,不能正确看待新型城镇化在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对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缺乏全面的理解,仍然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片面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无非是招商引资、工业园区、造城运动、扩张城市。三是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缺乏信心,认为福州推进新型城镇化难度大、急不得,等靠思想严重,思想认识的不到位直接影响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继续推进。

(二) 二、三产业支撑能力不够强。福州市大多县域作为传统农业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二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小微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小城镇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支撑;三产发展总体水平偏低。饮食、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提升步伐缓慢,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城乡商贸业市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现有市场发展规模小、层次低,在新型城镇快速发展中规划和建设跟进不够,导致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差距拉大。2012年福州市农民和居民的收入比例为1:2 5,农民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的差距仍呈逐年扩大的趋势。

(三)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尚未长效机制。一些县(市)区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相关政策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需要继续调整财政资金投入方式,真正实现向农村倾斜。在规范转移支付、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强政府支农资金管理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一些涉及统筹城乡发展的深层次改革,如促进农村土地依法流转机制、留用地政策、养老保障标准、失地农民就业保障措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四)规划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市中心老城区规划落后,层次偏低、功能重叠、修修补补、造成了人口过于密集。已建成的新城区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缺乏地域和文化特色。如市中心区台江码头地区虽然高楼林立,但道路、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还不配套。二是县城总体规划层次偏低,修编不够及时,没有做到“三规合一”,对县城框架拉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和争取土地、项目等扶持政策带来了诸多限制。三是规划执行不够到位。规划宣传力度不大,依规建设的意识不强。执行规划不够严肃,存在随意改变规划的现象。

(五)保障措施跟进不够。一是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无论是覆盖面还是保障水平,都与城区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工的权益保障还不到位,农民工工资水平较低,最低生活保障、工伤保险、廉租住房等权利缺乏有力的制度保护。二是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对滞后。目前,一些县(市)区虽然实现了户籍管理一元化,但还难以消除农民进城和加速城镇化的体制障碍。   

(六)城镇管理缺乏创新。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存在着职责不明、分工不细、运作不规范等现象。对城镇执法部门考评机制不完善,不敢管、不愿管的问题突出。城市社区建设滞后,服务和管理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城镇监管不够到位。目前,福州市中心城区和县城车辆违章行驶及停放、交通护栏随意开口、经营商户乱搭乱建和店外经营等现象随处可见,城市管理秩序比较混乱;城镇居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城镇居民缺乏法规意识、自律意识、监督意识、文明意识,城市文明风尚还没有真正形成。

三、精心打造美丽福州新型城镇的建议

  新型小城镇建设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节点。当前,新型小城镇建设已摆上“美丽福州”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如果只重视形象急于求成,而忽视制定科学合理的新型小城镇建设规划体系,不能有效形成合力,若干年后,我们所面对的可能只是一些功能不完备、特色不突出,不能很好地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城镇。有鉴于此,联系当前实际建议如下:

   (一)加大宣传力度,更新思想观念。新型城镇化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相比具有新的内涵,更加注重城乡统筹、产城统筹、经济社会统筹、外延与内涵统筹等。如今,新型城镇化已作为重要战略决策,摆上市委、市政府城市发展的“十二五”规划,要组织广大乡镇干部认真学习,以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齐抓共管,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共识;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把群众的建设愿望、发展要求引导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上来,共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加快修订完善新型城镇规划体系。一是要确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统筹兼顾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的理念。科学完善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规划,明晰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定位和发展目标,引领新型城镇化高品位、高层次发展。同步编制完善专项规划。完善中心城区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详细规划,及时修编县城总体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完善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注重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综合利用规划的衔接,努力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二是注重城镇规划的质量。对城镇路网、园林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要着眼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更要立足长远,确保今后3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不落后。要体现福州地域特点,避免城镇建设千城一面同质化问题。三是应重视城市标志性地带、景观、建筑的规划,努力打造城市亮点;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严格落实《规划法》,维护规划严肃性。加大对规划执行的监管力度。切实加强规划的宣传。及时向社会公布各项规划,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三)加速推进构建新型城镇体系。首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打造福州中心五城区和周边八县(市)产业互补、交通一体、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的空间发展格局。加快周边组团福清、长乐“撤市设区”申报进度,逐步消除行政区划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新区建设步伐,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居住区建设,把新区打造成中心城市建设的“名片”。重视旧城区的改造,按照“内疏外扩”的发展思路,加大旧城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力度,合理调控主干道两侧土地的开发,增加城市绿地、公共服务场所面积,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其次,提高承接承载能力,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县城要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承接承载能力。修订完善县城总体发展规划,拉大县域框架。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化服务功能,提升环境品位。重视各县城新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最后,强化战略基点作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在全市现有培育出晋安宜夏、福清溪头等四个精品示范村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再选择部分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村庄逐步展开,不搞强制推进。

   (四)大力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能否成功推进关键点在于集体土地市场化改革。因为这是新型城镇化走“主动道路”还是“被动道路”的标志。允许集体土地自由进入市场,意味着农民可以选择携带土地市场化收益进入城市工作,也可以留在农村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这是解决城镇化成本的唯一出路。集体土地市场化将产生巨大的溢价收益,只有这笔收益才能等价交换城镇化新生的公共服务供给。在现有经济体制下,不存在地方政府为外来人口提供公共服务内在激励,特别是诸如住房保障、教育等;同时,集体土地市场化是当前实现经济软着陆和倒逼经济转型的唯一可选渠道。从目前地方政府经营城市模式看,市政设施、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在建、续建和计划建设的项目,已经内含了未来土地出让的规模、价格和银行贷款,这意味着地方不会容忍房价下跌。

   近年来,通过调控房地产市场和加强住房保障,并没有弱化对房地产的依赖,难以实现房地产泡沫软着陆。集体土地入市一方面可以实现地价、房价和房地产泡沫软着陆;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土地要素供给,消化现存靠土地出让或支持的项目工程,缓解房地产去泡沫过程中地方政府的阻碍和经济硬着陆担忧。2012年底,国家旨在提高农民征地补偿的改革和近期深圳、嘉兴等地土地制度改革,均有望开启集体土地入市的新征程。集体土地入市不仅冲击房价,影响了未来土地出让收入和投资项目的进展,最终影响税收和经济增长,也大大压缩了土地征收后“招拍挂”出让后的增值收益,对地方政府短期利益的冲击比较大。因此,需要在集体土地入市的节奏和规模上、中央政府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分担问题等,都期待中央政府做出统筹规划,智慧的顶层设计。

  (五)强化新型城镇产业支撑。产业是新型城镇化重要支撑与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完善商务、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周边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视周边廉租房建设。搭建融资平台。完善银企合作机制,缓解企业发展资金压力。市、县区两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担保公司资金规模。创新工作机制。针对市、县区产业集聚区建设规模的不同,区别赋予社会管理、征地拆迁等职能。建立完善出口代理商等群体发展机构,建立法律、会计等服务机构,形成服务到位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其次是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优化企业布局,拉长产业链条。重视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政策扶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培大扶强重点企业,加快发展新能源、电子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和开发、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商务服务等,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推进商务中心区建设,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其四是创新发展农村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支持乡镇和农村通过引进项目、动员在外务工人员投资、集体自建等形式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要突出集团发展、规模化生产、科技扶持,努力打造知名品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鼓励广大农村以社区为主体建立经济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和农资采购经营,从事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六)提高新型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一是坚持建设生态宜居城镇。要以建设生态宜居城镇和改善民生为目标,建设生态城镇、花园城镇和低碳城镇;二是特别重视城镇功能配套建设。要统筹安排供排水、电力、通讯、电视、互联网络等管线建设。要加快城市路网改造建设步伐,完善路网结构,保障城镇道路畅通,交通便捷。要多安排功能配套项目,加快对学校、医院、小区市场、文化体育设施、公园、垃圾与污水无害化处理、停车场等设施的建设。由于现阶段城市和农村的最大差别在于教育和医疗水平的悬殊,因此尤其要重视幼儿园、九年义务教育和医疗机构的布局,按一定区域范围和人口比例设立幼儿园、九年义务教育和医疗机构;三是要完善城镇中心城区旅游配套设施功能。强化旅游所需的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功能,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四是推进城镇管理的民主、法制化进程,进一步理顺城管综合执法体制,坚持标本兼治,采用疏堵并举的方法,提高城管效率;五是加强城镇街道居委会建设,保证新进城镇人口能迅速融入社区,并会有幸福感。

 

作者简介:林文(1945~) ,男,福州市房地产经济研究会秘书长、研究员。邮编:350001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