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员如何退休和养老

http://www.fzskl.com  2017-02-22 16:35:11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凌光

  退休金有没有?主要看心情

  除了致仕年龄问题外,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官员致仕以后,能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呢?

  现代人会觉得,退休领退休金,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其实这是现代社会劳动保障制度的一部分。在古代,养老主要靠家庭,靠“养儿防老”,因此,领退休金还真不是天经地义。然而,历代朝廷对于为自己辛劳了一辈子,安全退休的老臣,也都是有一套以礼相待的安置政策的。

  对于少数有功的高官、名将和宠臣,可以得到皇帝的直接恩赏,这是被官吏们视为最高待遇和荣耀的事情。唐朝名将李靖,精通兵法,能征善战,功勋卓著,曾先后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后被封为卫国公。他64岁因足疾,上表请退。唐太宗李世民见了上书很感慨,说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能知止步者甚少。李靖能识大体,很值得赞扬啊。李世民特别下了诏书,对李靖“封爵如故,禄赐、吏卒并依旧给”,还赏赐了很多财物,亲授“灵寿杖”,以“助足疾也”。

  汉朝以前,官吏致仕都没有俸禄。给退休的官员供俸,是从西汉开始的。汉平帝元始元年下诏,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致仕,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年俸禄两千石相当于州刺史,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省部级的高官。

  唐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致仕,可得半禄;有功之臣,蒙天子恩典,可得全禄,如名相房玄龄致仕时,皇上特批均赐全禄。唐制还规定,授一至九品官永业田一百顷到二顷,永业田可传子孙。因此,五至九品官致仕后虽无俸禄,但生活仍可保障。

  两宋时期对退休官员的安置和优待,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官员致仕时,皆晋升一级。致仕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政。与在职官员比,只是少了一点实权。

  元朝的致仕官,一般不供俸禄,只规定“子幼家贫者,给半禄终其身”。

  明朝初期则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来又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但若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

  清顺治十八年规定,“无世职之官年至六十致仕者,仍给半俸,未至六十因疾辞任者不准给”。

  在许多朝代,除豪门大族外,部分致仕老臣也能得到“恩荫”优待。“恩荫”,是朝廷恩准有功之臣的子孙荫袭一定官职。这有点类似曾经一度实行的老国企子女“接班”。不可否认,“恩荫”是官僚特权,但对笼络人心、稳定官僚队伍起到积极作用。

  有些朝代规定,高级官吏致仕后,仍可临朝聆听政事,觐见皇帝,古代称之为听朝朔望。唐太宗贞观二年,诏令 “三品以上,并听朝朔望”。一些有影响力的官员,退休之后仍可参与朝政。

  有些朝代的帝王,在每年的岁首、寒食、秋八月等时节,遣使到致仕老臣府第赐物问候。身居京师外的致仕官,则由当地长吏代劳。问候时,多是携羊、酒、粟、帛等物。帝王以此宽慰群臣,使其奋力“驰驱仕途”。

  退还是不退?这是个问题

  历代的贤达之士,一到退休年龄就主动请求退下来,有的甚至年龄还不到,也提前请退。许多人还以诗言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妙趣横生的“退休诗”。

  曾封晋安侯的南朝梁代陶弘景,36岁便提前退休,自号“华阳隐居”,过起了逍遥的隐居生活。梁武帝即位后,派人请他出山做官,他画了两头牛,一头牛悠闲自在地吃草,另一头却被人套着笼头,牵着鼻子鞭打驱使。他还在画上赋诗曰:“眼前流水自悠悠,歇卧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梁武帝虽没能请他出来为官,但还是经常以书信方式请教朝廷大事,因此陶弘景被后人称作“山中宰相”。

  明代的开国功臣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后,于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未满60岁时就告老还乡,并作退休诗自娱:“买个黄牛学种田,结间茅屋傍林泉。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世间万事都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

  与此相反,也有害怕退休后失去权力和地位,赖在官场混日子的。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就有无名氏作诗嘲讽杭州那些官场混混,说他们是“绿水红莲客,青衫白发精。过厅无一事,咳嗽两三声”。

  大唐武则天时期有一位兵部侍郎名叫侯知一。七十岁那年,吏部有行文通知他该退休了。此君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后来主管的吏部官员耐不住性子把酒小酌,旁敲侧击地问他是否艳羡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侯侍郎仍然装傻充愣佯作不知。为了展示自己老当益壮的强健体魄,老侯金殿之上面对皇帝和百官竟然来了个折返跑,史书记载:“踊跃驰走,以示轻便。”

  唐朝的时候,一位叫灵澈的高僧写过一首诗:“年老身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意思是说,官员们都说退休好、辞职好,但真正辞官的,在林子下面像老百姓那样乘凉的,哪有一个?

  过了将近四百年,到了宋朝的时候,有个尚书郎叫鹿何,年方四十余,就自请退休,回家后在堂上挂了一块匾,写两个字:见一。灵澈不是说“林下何曾见一人”吗?快四百年过去了,总算见了一个,所以鹿何自称见一。

视频专题更多>
  • 2017年福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周启动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